賴清德:「雖然談判沒有總結性會議出來,此刻不該冒然定義是成功還失敗,這時候尤其需要在野黨的鼓勵」。賴總統呼籲朝野一致對外,因為百分之20稅率被藍營砲轟是大挫敗,談判過程更被民眾黨認為是黑箱作業,不過台灣的稅率到最後一刻才出爐,還只是暫時性稅率,《鏡週刊》報導,有涉外人士指出,因為台美談判過程中,我方具體接收到中國持續透過管道向美方關切,擔心台美經濟關係過於親密,可能對中國的利益造成損害,強化台灣的政治實力在亞太的重要性。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怪給中方其實無異於討論,政府應該更透明對外公布,到底投入了多少籌碼來跟美方交涉」。民進黨立委鍾佳濱:「中國當然會無所不用其極,但是也別忘了,美國給中國的關稅也只是暫時的」。
涉外人士也分析,台日韓經過與美關稅談判,三國的供應鏈、軍事和科技都與美國深度結合,形成戰略同盟,成為中國不樂見的局面。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美國說過最先進晶片不可能賣給中國供應鏈,中國雖然有很多企圖心想法,發展趨勢,其實是從拜登以來就是如此,不是新鮮課題」。
從過去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談判過程其實就能看出端倪,中國是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台灣則是2002年元旦,比起中國晚一些,就怕這回關稅也會有類似情況。邱俊榮:「WTO不是只有美,因為有各國,我們現在是跟美國談,我們跟美國,從拜登比跟中國好很多,基本上,中國因素不會扮演任何重要角色」。專家認為中國因素問題不大,這回關稅談判也讓台灣在印太的政經關鍵地位再度受到重視。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