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哈洛德.伊凡斯(Sir Harold Evans)是英國戰後最具代表性的調查記者與報紙編輯。(路透社)

調查報導必須與時俱進:2025 哈洛德·伊凡斯調查新聞高峰會的啟示

作者|外部公評人 翁秀琪

哈洛德.伊凡斯(Sir Harold Evans)[1]是英國戰後最具代表性的調查記者與報紙編輯。他主導的《星期日泰晤士報》深度調查團隊「Insight」,曾揭發孕婦服用鎮靜劑沙利竇邁(Thalidomide)造成新生兒畸形事件,最終迫使藥廠賠償受害者,並改變整個藥品審查制度。他在自傳《我的追報人生:逝去時代的真實故事》《My Paper Chase: True Stories of Vanished Times》(2009)[2]中曾提到以下的理念:

「調查新聞的目的不是對事實被動接受,而是揭露不公與濫權。」(“The point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m is not to be passive about the facts but to expose injustice and abuse.”)

然而,當代記者所處的環境遠較伊凡斯當年複雜。首先是政治環境的變化。在高峰會中,多位講者指出,威權政府越來越擅長運用法律工具(如國安法、假新聞條例),或操縱社群平台輿論,壓制記者揭弊。記者不再只是面對來自當地的阻力,而是要面對跨國追捕、匿名恐嚇與假資訊攻擊。委內瑞拉記者Roberto Deniz因揭露貪污而流亡歐洲,俄羅斯記者Christo Grozev更是暗殺未遂的目標。這些例子說明,真相揭露已不再是國內事務,而是進入全球政治權力角力的戰場。[3]

其次,數位技術既是武器也是挑戰。當新聞生態被短影音、社群媒體演算法與虛假訊息主導,長篇調查報導如何被看見?不少與會者強調,資料新聞(data journalism)、開放源偵查(Open Source Intelligent, 簡稱OSINT)、跨媒體敘事已是調查記者的基本能力。他們善用公開資料、地理定位、AI 輔助分析等工具,不但提升效率,更能揭發隱匿在制度縫隙中的權力結構。例如《紐約時報》花費一年時間調查美國護理機構中的性侵案件,背後仰賴的不只是記者直覺,更是一整套資料處理、線索管理與跨部門協作的流程。[4]

此外,峰會也指出敘事策略的革新勢在必行。傳統「倒金字塔式」寫法在面對複雜議題(如系統性性暴力、跨國金融詐欺)時,常常過於扁平、缺乏情感深度。當讀者被TikTok式的速食內容餵養太久,調查報導必須思考如何重新吸引注意力。一些新世代編輯提出的做法包括:引入第一人稱視角、採用非線性敘事、搭配互動式圖像與原始文件展示,甚至以部落客、YouTuber或紀錄片形式發表。這些不是為了迎合市場,而是為了讓事實與證據在資訊洪流中得以「被看見」。

但是,革新絕不意味著妥協核心價值。路透社總編輯Alessandra Galloni強調,記者的忠誠對象不是權力或演算法,而是讀者與公眾利益。當一部分媒體選擇與政權妥協、成為傳聲筒,另一部分堅守獨立性與事實查證。這場分裂的背後,正是當代新聞界面對「生存」與「信念」之間的抉擇。值得注意的是,《Mississippi Today》等地方媒體也以自身例子說明,調查報導即使資源有限,只要能與社群建立信任,仍能發揮深遠影響。[5]

綜觀整場峰會,調查新聞面臨的挑戰從來不是單一面向,而是政治、技術、資源與倫理的多重交錯。但也正因如此,「與時俱進」不只是技術層面的升級,更是記者工作本質的自我更新。它要求記者不斷反思:「我們為誰說故事?我們如何證明真相?我們能否重建信任?」

哈洛德‧伊凡斯留下的不只是過去的榮耀,而是一種責任感——去看見被掩蓋的事實,去質疑被接受的常識,去打破沉默的結構。今日的調查記者無須複製他的風格,但必須繼承他的精神,在時代的裂縫中,繼續寫下下一個未完的真相。

國內外相關案例剖析

與「調查報導須結合資料科學與跨部門合作」的高峰會啟示相呼應,英國《衛報》(The Guardian)與「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nternational Consortium of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簡稱 ICIJ ) 於2022年合作推出的《Uber Files》調查,是一個典型案例。團隊取得超過12萬筆 Uber 機密內部檔案,揭露該公司如何與法國總統馬克宏等政治人物暗中合作、規避監管、操弄輿論以拓展全球市場。這項報導運用了密碼解密、資料視覺化、時間軸還原等工具,並結合圖表與內部文件比對,讓讀者得以直觀看見權力如何運作。更重要的是,它不只是揭露事實,更在歐洲引發對平台經濟治理的法律與政策改革討論。此案正體現了高峰會所強調的:「結合記者直覺、資料分析與跨部門團隊,才是現代調查新聞的實踐主流。」

在台灣,資源有限的媒體同樣能以調查報導發揮公共影響力。例如《鏡電視》的〈鏡新聞調查報告〉系列,透過一則深入追蹤長照2.0政策執行狀況的報導—《長照2.0「罩」住了誰?》[6],揭露了資源分配不均與制度實施落差等問題。儘管不是大型新聞機構,該團隊憑藉多媒體敘事策略與透明採訪流程,逐步與社群建立信任,透過社群平台主動回應觀眾提問、公開數據來源與報導脈絡。報導播出後引發輿論關注,成為立委質詢與政策討論的素材之一。這個例子說明,即使規模不大,地方或新興媒體只要堅持新聞專業、貼近社會需求,仍能促進公共討論並帶來實質改變。

[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rold_Evans

[2] Harold Evans(2009).My Paper Chase: True Stories of Vanished Times https://www.amazon.com/-/zh_TW/HaroldEvans/dp/B0058M5Z14

[3] https://gijn.org/stories/seven-key-takeaways-2025-harry-evans-summit/

[4] 同前註

[5] 同註3。《Mississippi Today》成功的關鍵在於:以內容為核心,搭配跨平台策略,增加觸及範圍;與社群互動、回應需求,提升信任;將報導回饋於實際政策與流程,以行動見證媒體的價值。即便資源不足,只要做對「與受眾建立信任」這件事,地方媒體一樣能發揮重大影響。

[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L2zwWWtrgg 《長照2.0「罩」住了誰?》

更新時間 2025.07.16 17:55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