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圖片來源:本文作者以ChatGPT 生成的意象圖)

媒體如何維持誠信、透明和責任感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2023年10月31日,美國的《新聞週刊》(Newsweek)推出一項創新的網路互動功能,取名「信賴計量計」(Trust Meter)[1],目的在要求新聞工作人員能夠提供公正和符合事實的社論和新聞報導,並讓讀者能夠評價其內容的政治傾向,究竟是偏左、偏右,還是中立[2]。至於這個「信賴計量計」長甚麼樣子,請讀者自行點進註釋1和2參考。

為什麼這件事值得一提? 從媒體端來看,這代表一家媒體關注並希望透過自己的社論或報導贏得閱聽人的信任;從使用者端來看,閱聽人或許可以透過這樣簡單的政治立場評估,一方面表達自己對於報導的意見,另方面,也可以提醒自己該如何「有意識地」看待這樣的一則報導。

媒體內容,特別是透過各種當代科技傳播以後,對於閱聽人認知與意識形態的影響,是傳播研究亙古不變的話題與研究主題。

傳播研究中有一個理論叫做涵化理論(cultivation theory),研究電視對於閱聽人的影響。 理論將閱聽人分成電視的重度使用者(heavy users)和輕度使用者(light users),主要去比較電視的重度使用者和輕度使用者對於一些問題的認知狀況與一些真實狀況間的差異。例如:美國的研究發現,電視的重度使用者,會認為社會治安比真實犯罪數據所顯示的更差,換言之,會認為自己所處的社會比較危險。

另外研究也發現,閱聽人本來應該比較多元化的價值觀,會因為觀賞電視而變得與主流意見(特別是電視上所呈現的)相似;看電視少的人,意見較看電視多的人分岐、多元。 研究團隊曾針對「對同性戀看法」、「對墮胎看法」,和「對毒品合法化看法」進行研究,結果發現,無論討論的問題為何,看電視比較多的一組意見趨於一致的趨勢最為高,且政治態度越開放的人,意見趨於一致的趨勢也越嚴重;看電視較少組的意見則呈現較為多元的情況。[3] 換言之,看電視多的他們的意見和價值觀會比較單一,而事實上,美國社會在政治取向上應該是比較多元的。

以上研究結果讓我們了解,媒體的內容(當然也包括網路內容),以及閱聽人暴露在媒體資訊中的時間多寡,確實會影響人的認知和意識型態。

涵化研究的研究結果和《新聞週刊》推出『信賴計量計』間的關係是甚麼? 我們可以從《新聞週刊》主編南希‧庫柏(Nancy Cooper)底下的話略窺一二。

庫柏表示:「《新聞週刊》推出『信賴計量計』反映我們對於高標準的誠信、透明和責任感的承諾。 我們相信透明度是新聞業的一個基礎,我們很高興能推出這個計量計,為我們的讀者和編輯團隊提供一個強大的工具。」[4]「此一新功能與我們一貫的承諾一致,就是提供平衡的報導,並確保讀者能夠接觸到多元化的視角。」[5]

拜網路科技之賜,現在《新聞週刊》在其網路版的某些社論後會附上「信賴計量計」讓閱聽人評估該則社論的政治傾向為何,此舉使傳播媒體馬上可以了解並蒐集到閱聽人的即時回饋,這在傳統的媒體如紙媒和電視上,很難做到。更重要的是,如果閱聽人透過這樣評估,可以有意識地警覺到自己所閱讀媒體社論的政治立場為何,進而反思這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認知方向,的確是相當有意義的做法,媒體也藉此提供了一種新的,讓閱聽人可以在當前快速發展的環境中協作參與的機會

[1] https://www.newsweek.com/fairness-meter

[2] https://www.newsweek.com/fairness-meter-israeli-palestinian

[3] Gerbner,G.,and other(1982). “Charting the Mainstream: Television’s Contributions to Political Orientations”,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32:100-127.

[4] https://finance.yahoo.com/news/newsweek-introduces-interactive-fairness-meter-150100274.html

[5] 同前註。

更新時間 2024.08.22 15:30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