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鯊魚丸是黃昏產業 但故鄉的永續發展是終生使命

記者|黃麗如

攝影|吳郁芬、宋承穎、黃威勝、鄭治明、齊文榆

清晨三點,鄭暉煌已經在苑裡菜市場的一隅分解小鯊魚,把魚肉放到攪拌器攪拌、灑入鹽巴胡椒等香料調味製成魚丸,然後用滾水烹煮上千顆魚丸,待魚丸漲大、浮起,才算備料告一段落。撈起魚丸,放置在攤位上,早上七點不到,已經有顧客來採買剛煮好的魚丸。魚丸鋪一開店就是經營到傍晚六點,年復一年,這樣從天還沒亮做到天黑的市場作息,到鄭暉煌已經第三代了。

「我應該就是最後一代,以前苑裡的港口有好多小鯊魚,漁獲量太大才拿來做成魚丸、以利保存。現在魚貨量大減,再加上國際上鯊魚禁捕的規定越來越多,以後應該吃不到鯊魚丸了。」鄭暉煌說。面對同業已經開始製作虱目魚丸、旗魚丸,鄭暉煌一點都不想改變傳承三代的口味和配方,他說:「對我來說,苑裡魚丸就是鯊魚丸,換成旗魚丸就不是苑裡魚丸了。」鯊魚丸肉質軟,旗魚丸則口感紮實,對鄭暉煌來說,鯊魚丸才是苑裡的味道,才和苑裡的文化歷史有關係,「若苑裡魚丸變成旗魚丸那又跟台灣其他地方的魚丸有什麼差別呢?」他納悶地說。鄭暉煌寧可這個產業消失,也不希望家鄉的味道走味。儘管知道家傳事業將在自己手上終結,但鄭暉煌每天依舊兢兢業業,只要還有漁獲、顧客還要買,他就會做下去。

年輕時他曾北上讀書,高中同學都不知道「苑裡」在哪裡,他說:「在苗栗」同學們直接說:「你是客家人」他說:「不是。」那時他才知道這個位在苗栗邊陲、以閩南人為主的小鎮對外人來說竟然那麼沒有存在感。返鄉繼承家業後、經歷市場大火,燃起他對家鄉的使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鄭記魚丸店」也許會因大環境的因素而消失,但他想要跟在地鄉親一起拼一個有特色、具永續精神、讓苑裡的孩子們感到驕傲的菜市場。「市場大火後,鎮公所對受災戶不聞不問的那刻起,就是我決定參選的開始」他憤憤不平地說。強烈的公民意識從菜市場出發,影響了苑裡小鎮。

更新時間 2023.07.28 17:33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