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廣告

廣告

鏡新聞首度參賽卓越新聞獎 6項作品入圍

記者|鏡新聞

攝影|鏡新聞

由林乃絹、樂嘉妮、許珮珍、蘇弘杰、林德熙、陳岳威製作的【生子荊棘路-人工生殖法外孤兒】,挖掘出無法藉由一般方式生育族群的需求,從醫療技術、社會正義,延伸到醫法制度。在法規下的弱勢族群要在鏡頭前分享生子困境實屬不易,採訪團隊長時間溝通,突破萬難說服關鍵受訪者,來探究在新生兒創歷史新低的背後,誰面臨想生卻無法生的困境。在《人工生殖法》補助屆滿一周年的時刻,此系列報導檢視法規的疏漏,從數據資料來檢驗人工生殖的適用與否,也關照世界各國在人工生殖的法規發展。

由簡如屏、李昆達製作的【你悄悄溜走不陪我-洗工衝擊長照】系列,描寫COVID-19病毒全球肆虐,影響每個家庭第一線的照顧現場,在照顧人力短缺,過度仰賴外籍移工的情況下,再加上疫情暫緩引進外籍移工,讓國內市場大亂,工廠移工短缺,紛紛向家庭照顧移工招手,薪資較高的誘人條件,讓外籍移工紛紛離開照顧家庭,還有不肖業者傳授如何以怠工的方式,讓雇主主動解雇。但對雇主來說怠工就等同於虐待,110年光是申訴移工虐待的案件就高達238件,有專家建議應該把外籍家庭照護工納入長照法中管理,給予較好的勞動條件,將他們留下來。

由葉怡瑩、蘇弘杰、柯閎謙、吳宗哲、林德熈製作的【火神又掉淚】系列報導則是以去年彰化喬友大樓火警造成21人受傷、4人死亡,消防員陳志帆殉職的不幸悲劇,探討這場火災如何肇因於一連致串人為疏失,以及火災意外對於消防員的心理層面影響。系列專題也拍攝在疫情之下,消防隊員如何扛起第一線後送任務的困難及艱辛。

短篇新聞報導獎由樂嘉妮、陳廷豐製作的【邪惡吃播趁疫來襲 台灣家長自救遇阻】專題入圍,記者在疫情期間,發現國人最常觀看的YouTube平台,竟然出現了奇怪的兒童影片,這些影片偽裝成知名卡通人物,但內容卻充斥著性侵懷孕、惡作劇傷害等暴力行為。這些獵奇影片流傳已久,且點閱率出奇的高,全球家長都在上網呼救。而最新手法是隱身在時下流行的吃播,讓多數台灣家長難以察覺,更氣的是封鎖不掉這些影片,這讓付費會員更火大了。

系列報導完整揭露追蹤過程與谷歌官方回應,在新聞調查的半年過程中,谷歌官方向記者表示,YouTube已針對13到17歲的使用者,將「自動播放」功能預設為關閉。並鼓勵家長為孩子增辦未成年帳號來觀看,但這樣要消費者自律的行為,還是無法遏止這類的邪惡吃播。隨著串流平台崛起,網路影音頻道市占成了兵家之爭,但這些業者有好好善待消費者嗎?鏡新聞的邪惡吃播報導,已引起消費者的使用反思,並重新檢視自身權益。

除了專題報導獎項,鏡新聞藝文中心兩個節目作品也入圍藝術與文化新聞獎。

另一種注目—《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

記者|陳函謙、王祥維

攝影|黃威勝、謝鈞陶、陳鼎仁、張晃維、趙瑋甄、鄭治明、李柏毅、蔣煥民、賴興俊

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是台灣最特殊的進香隊伍,其獨特性是每年天數和路線、歇息停駕地點皆不固定,全由媽祖和「行轎」指引路程,自苗栗通霄出發,徒步前往雲林北港朝天宮取回香火、祈求來年平安,據傳在未建廟前,白沙屯民眾即有到北港進香(非遶境)的習俗,到現在已具200年以上歷史;但從沒有媒體以文化觀點深度記錄這台灣獨特的「宗教文化化」現象。

鏡新聞藝文中心在2021年4月,出動13人、9台攝影機全程跟拍,製作五集的《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以陳慶郎、林幸福、方麗文、陳志軒、吳文翠、陳弼宏、愷紜、林彩等八個參與進香的人物為故事主軸,除此之外更採訪了中研院民族所所長張珣、台中教育大學台文系教授林茂賢等學者,從「文化」層面來看白沙屯媽祖進香與台灣社會發展的關聯性。本系列不僅以影像故事呈現,並結合文字報導在鏡新聞官網推出專題

《白沙屯媽祖進香故事》YouTube連結:

第一集 出發:https://youtu.be/IXaHIEHyFl0

第二集 苦行:https://youtu.be/h_wt--Ys-hA

第三集 潦溪:https://youtu.be/R5adH-cTuQo

第四集 香火:https://youtu.be/CtLNafrVUiM

第五集 回家:https://youtu.be/JT5szsNSmWA

完整版: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1d270OSJJk

文藝賦格—「凝視.當代」系列

記者|孫曉彤、黃麟琬

攝影|黃威勝、蔣煥民、賴興俊、許鴻財、李柏毅、鄭仕欣、蔣宏儒、卓煥鈞、唐薏程、趙瑋甄、吳郁芬

《文藝賦格》節目推出「凝視.當代」系列,以人文紀實的形式,轉譯當代藝術家的生命故事與創作理念。本系列以當代不同藝術領域中的五位傑出藝術家的生命故事為主體,闡釋創作理念,不僅以影像故事呈現,並結合文字報導在鏡新聞官網推出專題

跳脫過往用棚內訪談快速產製的形式,而以精緻細膩的方式敘事。儘管藝術家因創作的成就而偉大,然而,他們的際遇才是主要的情節,他們的內心才是鏡頭的關注所在,使我們受到觸動、真切地理解他們因生命經歷的百轉千迴而凝鍊出在地特有的觀點與文化主體性,進而體悟到這塊土地因藝術而生的力量。

一、 《戲假情真.吳天章》─當代視覺藝術家

吳天章在基隆最熱鬧的街市成長,他的祖父原是彰化鹿港龍山寺的畫師,父親則從一名電影畫板學徒起家,後來在基隆創業。

大學時代的吳天章,透過文學和閱讀,啟蒙了本土意識的相關探索,他幫黨外雜誌以政治人物畫封面插畫,並且在自己的繪畫中,以主觀寫實的方式找尋自我認同的覺醒。1990年代,吳天章以攝影結合複合媒材,開啟了系列「台客美學」的創作:藝術家以替代文化來象徵缺乏國家認同的台灣的集體潛意識。

1994年和2015年他分別以《再會吧!春秋閣》與《再見春秋閣》兩度代表台灣參加義大利威尼斯雙年展,以曖昧魔幻的姿態和情節,暗喻人世間悲歡離合,以及台灣的歷史與現實。2020年,吳天章首次回歸故鄉個展的所在地,以現地製作的投影裝置《潮汐1884》,表達關於個人和時代的感懷。

二、《越孤獨越清醒.吳興國》─演員、導演、劇作家

吳興國的人生劇本是永遠不敢鬆懈的,年幼失怙的他在育幼院、復興劇校成長,後來保送文化大學。他曾是雲門舞集的舞者,卻因為熱愛戲曲,而選擇回到京劇的舞台。1986年,吳興國成立「當代傳奇劇場」,大膽選用京劇的表演框架,重新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2001年,當代傳奇劇場推出《李爾在此》,吳興國一人飾演十角,跨越生、旦、淨、丑、行當,獨立挑戰極限的舞台表演,成了吳興國最經典的代表作。此後,當代傳奇劇場更推出多部改編經典的名作,走向國際,創下在超過二十個國家的巡演紀錄。

2020年,即將邁入七十歲大關的吳興國,最後一次演出《李爾在此》,並且宣布逐步封箱戲作,預計到2026年就要從舞台上謝幕。然而,吳興國持續培訓臺灣在地願意學戲的年輕演員,讓傳承了上百年的京劇能以維持創新的活力。

三、《隨心所欲的秩序.莊普》─當代藝術家

莊普生長在單親家庭,曾是叛逆少年的他,為了追尋想像中充滿色彩的理想國度,買了一張單程機票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因為自由與創作才是藝術家的原鄉。在西班牙學習的歷程,莊普從狂狷脫胎換骨為成熟自信;在創作上,他開始思考繪畫和素描的最基本功能,開始以方格和圖章轉印,建立起自己的藝術風格。

1980年代正是台灣劇烈變化的時刻,莊普和一群也同樣從海外回台的藝術家朋友,展開了關於抽象藝術的系列運動,他們自發性地集結、成立替代空間、舉辦展覽、甚至進入學院體制影響無數後來的年輕藝術家,而這場台灣當代藝術的推進工程,至今仍再繼續。

四、《降落後的風景.邱柏文》─建築師

邱柏文的家原是一座超過九十歲的老屋,透過重新改造,實驗著無牆動線,也實驗著人們與自然的距離,這個小而美的住家空間,在2019年拿下有建築界奧斯卡獎美名的INSIDE世界設計節年度大獎。

年少時就到許多國家求學、工作的邱柏文,之所以會回到家鄉台灣,其實是出於一場完全出乎意料之外的大病─僵直性脊椎炎。然而,回到台灣的他卻創作出許多驚豔的作品,像是松山文創園區內的《不只是圖書館》、北美館的藝術商店,以及台鐵觀光列車「鳴」。日號」的車廂改造計畫。

五、《誠實的舞蹈家.古名伸》─即興接觸舞蹈家

對台灣舞蹈界來說,一九九0年代,正當學院或是舞團教授著一套套傳統的技巧體系,期待訓練培養完美舞者之際,舞蹈家古名伸把講究體會內在身體的接觸即興帶回了台灣。所謂接觸即興不只是一種舞蹈形式而已,更是一種身體實踐、一種思想、一種生命態度。

古名伸成立「古舞團」,成為亞洲推動接觸即興的第一人,並於2020年,獲得國家文藝獎舞蹈類獎座。已過耳順之年的她,可能是台灣年紀最大的現役舞者,但卻立志做個不下舞台的舞蹈家和編舞家,「我不一定要表演,我也不一定要再去求取什麼樣的舞蹈成就,但是我覺得持續地去實踐我的身體,就像是得到了一個禮物,可以玩一輩子。」

(本文為涉己新聞)

更新時間 2022.11.04 18:07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