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中山科學研究院所研發的「強弓」防空飛彈系統,是國軍唯一能反制中共解放軍彈道飛彈攻台的反制武器,也是台灣「太空防線」守護者,但是強弓防空飛彈系統的「千里眼」主動相位陣列(AESA)雷達日前卻出現在民間廠商維修,遭外界質疑,如遇共諜或是有心人士竊取其軟體資訊或是硬體規格,恐將成為嚴重的國安漏洞。
台灣空層防禦是由愛國者二型、愛國者三型防空飛彈系統及中科院所研製的天弓二型及天弓三型防空飛彈系統負責,以阻絕中共解放軍的軍機、巡弋飛彈及彈道飛彈攻擊。但受限其反彈導飛彈的射程都在15至45公里左右,就連國軍最新向美採購的愛三增程型飛彈PAC-3 (MSE)的最大攔截高度約在60公里範圍左右,而強弓飛彈部署則將最大攔截高度突破70公里,也讓台灣的空層防禦向地球大氣層與外太空之間的「卡門線」接近,更有利反制重返大氣層的彈道飛彈的擊毀。

強弓反彈道飛彈系統最大攔截高度可達70公里。(圖/王烱華攝)
至於是否能有效掌控中共彈道飛彈的軌跡,則完全依靠強弓反彈道飛彈所配備的主動相位陣列(AESA)雷達追蹤目標,並導引強弓飛彈進行彈對彈的正面擊殺。
不過,《鏡報》接獲爆料指出, 7月初有某民間廠商的廠房內,出現一輛極機密的強弓飛彈雷達車進行除鏽工程。爆料者說,國軍的雷達系統屬機敏裝備,應與車輛載具分離再外送處理,但此次卻是便宜行事,讓整組雷達系統與載具都直接開進民間公司廠房處理,如果遇到懂行的,或是中共潛伏人員及有心人事竊取其中的軟體資訊或是硬體規格,國軍好不容易研發出來的主動相位陣列雷達的頻譜則輕易被中共知悉,未來戰時很有可能被中共干擾,造成國軍武器無法發揮正常功能,反而造成國軍及民眾的重大損傷,甚至引響整個戰局的勝敗。
中科院坦承,此裝備屬中科院的資產,主要是配合今年台北國防展進行檢整作業,於7月3日送往民間廠商檢整,並在8月26日驗收返回中科院。該檢整廠商為中科院合格供應商,依程序完成購案簽約及保密條款簽署,交由該廠協助執行外觀檢整作業,亦完成承製廠商相關人員保密切結簽署,符合程序。
中科院强調,強弓系統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車在在送商前已卸除相關軟體,裝備機櫃並已上鎖,廠商僅能接觸車輛外觀,在廠期間本院並不定期派遣人員實施監督查核作業,以確保裝備安全。若有洩密情事,中科院將依合約檢討廠商違失責任。
中科院高層向《鏡報》記者透露,2025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中所展出的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車,是屬於舊型的車輛,已部署多年,目前中科院所研發新型的主動相位陣列雷達車的體積則沒有目前展出的雷達車大,但功能則較舊型強,這也是中科院敢在此次國防工業展中公開陳展。

「強弓」反彈道飛彈系統,主要由強弓飛彈本體、發射車和車載射控雷達組成。(圖/王烱華攝)
中科院表示,「強弓」反彈道飛彈系統,主要由強弓飛彈本體、發射車和車載射控雷達組成,一輛發射車可裝填4枚飛彈,並以「垂直發射」方式進行接戰。強弓反彈道飛彈藉由主動相位陣列(AESA)雷達追蹤目標,採雙節固態火箭推進機,結合高爆破片彈頭,發射途中以慣性、雷達導引;終端階段則改採主動尋標導引,其最大速度可達5馬赫以上的「極音速」水準。
而強弓系統所配備的「主動相位陣列」(AESA)雷達,具備搜尋、追蹤、分類及辨別來襲目標能力,藉由機動部署,有效偵測、鎖定來襲的戰術彈道飛彈目標,並上下鏈引導「強弓」飛彈進行接戰。
至於中科院高層透露目前中科院所研發的更先進的「強弓」系統,主要有二款,一款仍是以反彈道飛彈為主,其目標攔截高度即為「卡門線」的100公里;另一款則是以新型地對地飛彈,其射程可達到1000公里,做為國軍源頭打擊的重要武器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