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SIS兵推懶人包 揭示台灣如何反制中國對台海封鎖戰法
作者|鏡報
戰略風格/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主筆
2025年7月,美國權威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了一份名為《燈火管制?台灣遭中國封鎖的兵棋推演》(Lights Out? Wargaming a Chinese Blockade of Taiwan)的兵推報告。
這份報告模擬2028年中國為改變台海現狀,而對台發動全面封鎖的情境,其嚴謹的兵棋推演與量化分析,為我們揭示了這場潛在危機的真實樣貌。然而在台灣的輿論場中,許多新聞僅將報告內容簡化為「台灣天然氣庫存僅剩10天」的驚悚標題。
若我們的目光只停留在能源運輸存儲,將會錯過報告中更為關鍵,更值得分析的各項戰略警訊:台海封鎖戰將如何展開、參與各方的優勢與劣勢、以及最重要的「台灣該如何反封鎖」?
兵推框架:模擬一場21世紀的圍城危機
CSIS的兵推之所以具備高度參考價值,在於其建立了一套清晰且結構化的分析框架:CSIS的兵推並非單一劇本,而是透過設定衝突雙方的「升級階梯」(Escalation Ladder),排列組合出多種動態演變的路徑。

中國封鎖台海的四層升級階梯:從脅迫到全面戰爭
報告指出相較於發動一場充滿巨大失敗風險的兩棲登陸,北京可能將封鎖視為一個更具彈性、風險看似更低的選項。
報告設定中國的封鎖行動,將由建立一個「禁航區」開始,宣稱所有船隻必須先至中國港口接受檢查 。隨後,依其戰略決心,可能採取四種不同強度的手段:
層級一 登船臨檢(Boarding):此為最低烈度的衝突。中國將動用其準軍事力量,包括中國海警(CCG)、海事局(MSA)以及海上民兵(PAFMM),以「國內執法」為名,對駛向台灣的商船進行登船、搜索與扣押,但過程中避免開火。
此舉意在透過非軍事手段製造寒蟬效應,癱瘓台灣的海上貿易。
層級二 潛艦與水雷(Submarines and Mines): 衝突升級至灰色地帶的軍事行動。解放軍將動用潛艦發射魚雷,並透過潛艦或海上民兵秘密布設水雷,在台灣領海之外的國際水域攻擊商船。
這種手段具備一定的隱蔽性與可否認性,意圖在不引發大規模戰爭的前提下,實質性地切斷台灣海運。
層級三 境外動武(Offshore Kinetic):軍事衝突公開化。解放軍將在禁航區內,對商船及其護航艦隊使用明確的軍事武力,例如從陸地、空中發射反艦飛彈進行打擊。
此時,衝突已從準軍事脅迫演變為有限的區域戰爭,但攻擊範圍仍被限制在海上。
層級四 更廣泛戰爭(Wider War):衝突達到最高層級,其實已是傳統的全面戰爭。解放軍的攻擊範圍不再局限於海上禁航區,而是擴大至對台灣本島的軍事設施、港口、能源基礎設施,甚至直接攻擊協防台灣的外軍部隊,甚至其在外國領土的基地。
美台聯盟的四級應對:從克制到決戰
面對中國的步步進逼,台灣與可能介入的美國也有四種應對模式:
層級一 台灣受限 (Taiwan Constrained) :台灣的反應極為克制,僅將軍事力量(海軍、空軍)的活動範圍限制在12海里的領海及24海里的鄰接區內 。
在此模式下,台灣海巡署(CGA)或可在國際水域護航,但面對規模龐大的中國海警,將處於絕對劣勢。
層級二 台灣強勢 (Taiwan Assertive) :台灣採取更積極的防禦姿態,授權其軍隊進入禁航區,對任何正在攻擊或試圖登上商船的中國船隻(包括海警與海上民兵)進行反擊。
報告評估,在此情境下,台灣的正規軍力足以壓制中國的準軍事力量,但若面對解放軍則會陷入劣勢。
層級三 美國有限介入 (U.S. Constrained) :美國決定直接參戰。美軍部隊將進入禁航區,與解放軍直接交戰,保護前往台灣的航運。
然而美軍攻擊行動受到嚴格限制,不得攻擊禁航區以外的目標,特別是位於中國本土設施。
層級四 更廣泛戰爭 (Wider War) :美台聯盟的所有行動限制都被解除。美軍獲准攻擊所有具威脅性的解放軍目標,無論其位於何處,包括位於中國內陸的指揮中心、飛彈基地與港口。

兵推揭示的四大關鍵發現
透過前述「4x4」的矩陣,CSIS排除了部分因實力過於懸殊而缺乏分析價值的組合,最終針對21種關鍵情境進行了長達20週的模擬推演,並額外進行了5場不設限的「自由推演」,總計完成26場兵推,從而系統性地評估了不同策略下的成敗與代價。
在26場兵推的數據與過程中,浮現出幾個媒體報導未能充分呈現、卻對台灣國防至關重要的核心發現。
發現一:封鎖即戰爭,不存在「不流血的脅迫」
戰爭策畫者可能存有幻想,認為封鎖是一種相對和平的施壓手段。然而CSIS的兵推徹底粉碎了這種迷思,非常明確指出:封鎖絕非中國的「低成本、低風險」選項 ,幾乎所有情境(即使是最低層級)都伴隨著慘重的傷亡。
一旦衝突升級,代價更是驚人,在高強度的戰爭中,美軍損失了數百架軍機和數十艘主力作戰艦艇,而中國的損失往往更為慘重。
封鎖也極易引發失控的局勢升級,報告強調:「任何封鎖都會製造難以控制的升級壓力」。換句話說,一旦封鎖開啟,衝突的走向將充滿極大的不確定性!
在5場自由推演中,儘管雙方起初都傾向避免事態擴大,但「以眼還眼」式的反應鏈,最終導致其中兩場兵推螺旋式升級,成為美中相互攻擊本土的全面戰爭。
發現二:台灣的脆弱性在能源與商船
1、能源的致命倒數計時:台灣的能源結構存在系統性風險,若完全封鎖(Zero Baseline),天然氣庫存於10天耗盡後,依賴的是庫存相對較多的煤炭(約7週)和石油(約20週)。
若石油也耗盡,台灣的電力僅剩下核能(該報告推演時未完全除役)與再生能源,只能勉強維持緊急服務所需。
2、商船的集體消失:一旦中國宣告封鎖,台灣將面臨立即性的航運中斷。報告指出由於國際海事保險,普遍存在「五大國戰爭風險豁免條款」(一旦美、中、俄、英、法任兩國開戰,保險自動失效),加上航運公司不願承擔船隻被扣押或擊沉的巨大風險,所有商業航運將立即停止前往台灣。
這意味著台灣的生存,完全繫於能否快速動員一支願意冒險、且由國家承擔風險的「特遣船隊」。
報告同時評估無論是空運(僅能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無法挽救經濟)、潛艦運輸(運量僅佔最低需求的1.5%),或各種非傳統的小型船隻,都「不足以替代」大型貨輪的關鍵角色。
發現三:封鎖對中國也是高風險的豪賭
兵推顯示,解放軍在衝突中也付出了慘重代價,因此封鎖對台灣是生死考驗,對中國同樣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報告特別指出,在較高等級的衝突中,「美國轟炸機發射的遠程飛彈、在近海作戰的潛艦,以及較小規模的戰術飛機與水面艦艇的組合,被證明對中國的軍事資產具有毀滅性效果」。中國的傷亡人數,在許多情境下甚至高於美軍 。
此外從戰略層面觀之,封鎖並非一個理想的「侵台前奏」:封鎖行動會讓日本等周邊國家,立即進入高度警戒狀態,並可能導致中國在後續更重要的「侵台行動」,所需要的關鍵海空軍資產,提前遭受損失與消耗。
發現四:「烏克蘭模式」的失靈與美國介入的絕對必要性
對於海島台灣而言,援助武器但不出兵的「烏克蘭模式」是否可行?CSIS的報告給出了否定的答案。
理由有二:首先作為一個高度依賴進口的島嶼經濟體,台灣的物資需求遠比可透過陸路接壤歐洲的烏克蘭龐大。第二,在多數情境下,中國的海上封鎖圈都過於嚴密,使得外部援助難以送達。
例如兵推數據顯示,若無美軍直接介入,僅靠台灣自身力量和美國的彈藥補給,在面對中國潛艦與水雷封鎖時,有高達40%的抵台船隻會被摧毀。
因此報告得出了最為關鍵的戰略判斷:「如果中國將封鎖升級至動用軍事力量,美國要麼只能接受台灣對中國屈服,要麼就必須直接參與衝突」。台灣的生存,最終仍取決於美國是否願意且有能力直接介入。

扭轉乾坤:CSIS提出的四大準備方向
CSIS報告的最終目的,是提出能強化嚇阻、有效應對危機的具體建議,分為四大支柱,涵蓋軍事、經濟、能源到外交等層面,構成全面的防禦藍圖。
支柱一:打造台灣海上生命線之商船艦隊
這是報告中被列為「最重要的」戰前準備措施 :
1、動員所有台籍資方船隻:報告發現僅徵用懸掛台灣旗幟的船隻遠遠不夠。台灣政府應立即修法,確保在緊急狀態下,能合法徵用所有「台籍資方」所擁有的船隻,無論其在哪裡註冊 。同時應建立船員的緊急動員機制。
2、儲備關鍵的LNG運輸船:天然氣是台灣最脆弱的能源環節,而LNG船在市場上難以臨時取得。報告建議,美國海事管理局(MARAD)與台灣都應在平時就透過合約,或直接購買的方式,儲備一定數量的LNG船以備不時之需。
3、建立國家級戰爭險制度:商業保險在戰時將會失效,政府必須提前規劃,建立由國家背書的戰爭風險保險或擔保機制,才能說服船隻與船員冒險航行。
4、規劃區域貨物轉運點:突破封鎖需要一個安全的「轉運樞紐」,讓全球貨物在此卸載,再由特遣船隊接駁送往台灣。日本因其地理位置與優良港口設施,是首選地點,關島與澳洲則是備案。當然相關計畫必須提前與盟友協商。
支柱二:強化能源基礎設施以點燃抵抗的意志
能源是台灣「最弱的一環」,必須及早準備:
1、增加戰略儲備:除了建設更多儲存設施,報告建議應建立一套預警機制,在危機浮現時,立即啟動「補滿」全國能源供應鏈(從進口商到終端用戶)所有儲存空間的計畫。
2、維持並擴展韌性電源:報告直言台灣逐步淘汰核能、轉向天然氣的政策,「極大增加了台灣的能源脆弱性」。CSIS建議台灣應考慮讓現有核電廠延役,並積極研究更安全的新一代核能技術,以確保封鎖下的基礎電力供應。
3、加固關鍵設施:兵推顯示若中國攻擊台灣電網,目前電網因防禦脆弱會損失慘重,但若設施經過「強化」(Hardened),則能大幅提升恢復能力,維持可接受的運作水準,因此對發電廠、變電站等關鍵設施進行「實體加固」至關重要。
4、制定資源分配計畫:戰時資源稀缺,政府必須事先規劃好能源、進口物資的分配順序,優先保障民生、國防與晶片等關鍵產業,避免社會因資源爭奪而陷入混亂。
支柱三:美國需為介入做好超前準備
1、重建艦隊護航技能:護航商船(Convoy)是海軍的古老任務,但報告警告,美國海軍自冷戰後已疏於此道。美軍應立即透過演習與訓練,重建大規模艦隊護航的作戰能力與準則。
2、需與盟友制定聯合計畫:美國必須與日本等關鍵盟友,進行深入的聯合規劃。報告強調日本的角色「至關重要」,因若無法使用日本的基地與港口,美軍的介入能力將大打折扣。
3、規劃空運,但認清其極限:儘管空運無法解決根本問題,但在特定情況下能發揮象徵意義並爭取時間。美國運輸司令部(TRANSCOM)應制定對台空運的應急計畫,同時也要讓決策者清楚認知其「嚴重的局限性」。
支柱四:鬥智而非僅是鬥力的靈活的反制之道
1、區別對待「封鎖」與「入侵」:報告提出一個極為重要的觀念:「不要將封鎖視為入侵」。
入侵要求美軍立即反應,而封鎖的節奏較慢,給了美國與盟友一到兩週的時間來建立外交聯盟、施加制裁,並從容部署軍力,後發制人。
2、為北京準備「下台階」:封鎖對中國同樣充滿風險,一旦陷入僵局或面臨失敗,北京也可能尋求退路。
報告建議美台應提前設計一系列有創意的外交方案,讓中國能在保住顏面的情況下宣布「達成目標」並解除封鎖,避免衝突走向毀滅性的終局。
正視系統性風險,為最壞的可能做最好的準備
CSIS指出,進行這項研究並非預言戰爭必將發生,而是基於中國持續的軍事擴張、對統一的執著,以及台海緊張局勢的升溫,使得封鎖等軍事行動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可能性」。
這份報告的真正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個系統性的框架,讓我們得以直面「封鎖台海」各種可能結果,並從中找到最好的準備之道。
所以如果我們的社會氛圍甚至相關單位,仍將目光侷限於「天然氣還能用幾天」這類戰術層面的數字,而忽略了報告所揭示的,關於國際法、海運保險、能源結構、盟友協同、國家動員乃至於危機管理的系統性風險,那麼我們就錯失了這份報告帶來的最寶貴的戰略契機。
真正的警訊,是我們必須立即行動,全面檢討並強化國家整體的生存韌性,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做出最周全的準備。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李志德專欄:台海戰爭不是「內戰」 而是「侵略」
漢光演習遇颱風攪局 賴清德肯定國軍支援救災任務展軍民團結
鄭任汶專欄:在野黨不反共 全民防衛韌性就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