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沒血緣的手足 因愛成為一家人
陳淑芳的身體底子算是打得很好,畢竟是父母唯一的掌上明珠,1940年代的童年天天喝牛奶,喝膩了還能換羊奶。念國立藝專住校時,跟爸爸提到學校的早餐沒有雞蛋,爸爸送來上百顆,招待同學一起補充營養。
但或許是長期的壓力終於卸下,陳淑芳4年多前還清最後一筆債務後,因心臟不適住進醫院。82歲才第一次使用健保卡看病,連醫生都覺得驚奇。
我問陳淑芳,那採訪時間改約週末好嗎?她有點為難,「我已經好幾個禮拜沒回家了。」口氣像是在外讀書渴望回家好好吃頓飯的小孩。
回哪個家?她答:「弟弟的家。」
陳淑芳雖是獨生女,但她有一個姊姊、二個弟弟,都是在她出生之後,父母從三個艱困家庭抱回來的。陳淑芳回憶,「媽媽往生前交代二件事,一是不要再去追了,她(演藝圈友人)一定也是不好過,才會騙妳的錢。二是這輩子等到有能力時,把姊姊、弟弟,還有他們的家庭照顧好。」
其實,陳淑芳也是被照顧的人。心臟疾病出院後,弟弟將獨居的她接到家中暫住,直到申請到外籍看護前,全是由受過照服員訓練的弟媳細心照料。而許多年來,每個週末只要陳淑芳沒安排工作,大弟都會開車來接她,一起到小弟家聚餐、打麻將,那是兄弟姊妹說說笑笑的家庭日。
以現代的新興名詞來說,這根本就是「多元家庭」。陳淑芳覺得稀鬆平常,「我們這個年代,很多人家都這樣啊,孩子生太多養不起,就會送給別人養,小孩也知道自己的生父母是誰。」
那…不禮貌地問一下,妳和兒子?她回得乾脆:「不好。」「但做媽媽的,只要他家庭和樂,我不想打擾他們。」
陳淑芳演別人的媽,一演就超過六十年,只是真正有血緣的這一齣,她自砍戲分。
叫姐或阿嬤都好 不喜歡被喊阿姨
計數台灣影視作品中被最多演員叫過「媽」或「阿嬤」的,陳淑芳應該可以排第一;全台灣的觀眾也會親暱地喊她「淑芳阿姨」。但她其實並不喜歡「阿姨」這個稱謂,連外籍看護都是喚她姑姑,原因是「阿姨會讓我聯想到爸爸的小三。」
那位阿姨對她很好,只是阿姨的存在,讓媽媽曾傷心得拉著7歲的她去跳海,她奮力跑回岸上才救回媽媽一命。而無論爸媽感情如何,二人永遠都是她的心頭肉。
陳淑芳平時拍戲的治裝費很省,演苦情形象只要穿媽媽的舊衣服就可上戲。但出席大型活動,她幾乎都穿台北市旗袍老店「龍笛」的服裝, 除了是中式剪裁適合她嬌小的身型;另一個原因,就是店長的名字「玉葉」與媽媽同名。她說:「我想念媽媽。」
在生活中找到蛛絲馬跡連結所愛的人,是一種偏執的安慰。動畫短片《夜車》導演謝文明當初找陳淑芳配音,她擔心表現不好,並不想接。但後來卻改變心意,「導演,再怎麼樣我都會幫你配好,因為你的名字跟我爸爸一樣。」
今年,謝文明以動畫短片《螳螂》入圍威尼斯影展「地平線」官方競賽單元,這是台灣首度有作品擠進此單元。謝文明邀請為角色配音的陳淑芳一起出席,陳淑芳以退為鼓勵,「不要,導演再努力一點,到了奧斯卡我跟你去。」
然而今年11月,陳淑芳將領取第62屆金馬獎「終身成就獎」,和她合作過的人不計其數,她卻向大會點名謝文明陪她走紅毯。陳淑芳的理由是:「不要只是我個人得這一次獎,如果有訪問的話,希望我可以幫台灣的動畫短片爭取一點話題。」「也許我會得罪其他動畫導演,但這部是我配音的嘛,就請包容我一次。」
資深演員禮數周到,但媽媽的性格還是穩穩占了上風。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