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 src="https://sb.scorecardresearch.com/p?c1=2&amp;c2=35880649&amp;cv=3.6.0&amp;cj=1" alt="comScoreNoScript"/>

內幕/花蓮反傅勢力打游擊戰!張峻是最大助攻手 魏嘉賢不表態成變數

作者|鏡報

全台大罷免首波投票將於7月26日登場,掀起這場大罷免潮的源頭,就是國民黨立院黨團總召傅崐萁。他過去要回復國民黨籍時,曾被國安會前秘書長金溥聰暗批是「病毒」,如今卻躍升為藍營中呼風喚雨的「國會一哥」,但也深陷罷免風暴核心。《鏡報》推出7篇系列報導,解謎傅崐萁從「花蓮王」到國會黨團總召的集權之路。此則報導呈現花蓮各股「反傅勢力」集結、打游擊戰,讓傅崐萁難以單一對付,出身藍營的無黨籍花蓮縣議會議長張峻出面力挺罷免,是罷團的最大助攻手。

花蓮是這波全台大罷免潮重中之重的一級戰區,傅崐萁和國民黨台北市立委徐巧芯、王鴻薇等人,都被罷團和綠營列為「仇恨值高」的首要目標。民進黨砲口瞄準花蓮,從6月中旬起,就從中央黨部派出十多人的「專案小組」進駐花蓮,協助罷團強攻傅崐萁。

《鏡報》調查,在花蓮有多股勢力反對傅崐萁,連公民團體就分有微光花蓮、曙光計畫、花蓮重開機、挺美小隊和瑞穗千歲團等,彼此分進合擊。政黨方面,除了民進黨3席縣議員和中央黨部派駐的專案小組,此外,無黨籍花蓮縣議員楊華美、出身藍營的花蓮縣議會議長張峻也挺身而出、響應罷傅。

力推罷免傅崐萁的「海洋主廚愛爾文」(本名曾璽文)分析,傅崐萁在花蓮掌權長達23年,過去在基層綁樁、分化,一一對付不聽話的人。但這次反傅勢力不是單一對象,而是有很多個,在打游擊戰的狀態下,讓傅崐萁無法各個擊破。

據了解,在投票前的最後階段,罷團主打「國旗牌」,拉攏淺藍選民和中華民國派,傅崐萁則打出「藍綠對立牌」,要拉高民眾對民進黨的仇恨值。

花蓮罷團近期主打「國旗牌」, 上街宣傳罷免傅崐其實,都會拿著國旗。(圖/翻攝「海洋主廚愛爾文」臉書粉專)
花蓮罷團近期主打「國旗牌」, 上街宣傳罷免傅崐其實,都會拿著國旗。(圖/翻攝「海洋主廚愛爾文」臉書粉專)

愛爾文表示,當公民罷團的人站路口宣傳時,傅崐萁陣營的人不會去搗亂,但當綠營黨公職站路口時,傅的人就會去嗆聲,其目的就是要升高藍綠對立。因此,愛爾文說,下次如果遇到藍營的人去嗆綠營,他就要帶著公民志工衝過去站在綠營民代前面,「你(國民黨)有種對我們嘛,你欺負民進黨幹嘛?」

除了綠營助攻公民罷團,彼此合作,影響這次傅崐萁罷免案的最大因素,就屬原本出身正藍軍的無黨籍議長張峻和縣議員魏嘉賢兩人。

張峻曾任國民黨花蓮縣黨部主委,在本屆議長選舉中,尋求連任的他未被縣黨部提名,最後他險勝當選議長,隨即退黨。而曾任花蓮市長的魏嘉賢曾是國民黨籍,本屆參選縣議員時因違紀參選,遭撤銷黨籍。

時間回到7月4日,全國罷團聯合發動環島一週的「護國大遶境」,首站從花蓮出發,當隊伍行經魏嘉賢服務處時,許多民眾高舉「心中有國旗,罷免傅崐萁」的手板,力挺罷團。雖然魏嘉賢本人並未現身,但綠營人士認為,這是以「擦邊球」方式表態支持。隔天,遶境車隊路過光復鄉,張峻動員1百多位民眾出面,在服務處外揮舞國旗並施放鞭炮表示歡迎。

張峻明確表態支持罷免傅崐萁,日前動員逾百名支持者出面迎接罷團的「護國大遶境」隊伍。(圖/反共護台志工聯盟提供)
張峻明確表態支持罷免傅崐萁,日前動員逾百名支持者出面迎接罷團的「護國大遶境」隊伍。(圖/反共護台志工聯盟提供)

據了解,張峻和民進黨已有合作默契,在其本命區光復鄉將會大力動員催票,剛好補足綠營在花蓮中南區較弱的劣勢,成為這次罷免行動的最大助攻手。

罷團「微光花蓮」發言人W向《鏡報》透露,張峻很早之前就託人詢問他們是否有意願聊聊,雙方見面後,張峻曾客氣地問,他跳出來支持罷免,是加分還是扣分?罷團代表則回答「一定是加分」,於是就確立彼此接下來的合作。至於魏嘉賢迄今對罷免案尚未表態,W坦言「魏家有自己的難處,也許被傅崐萁打壓」,因此罷團並不會批評魏嘉賢。

相對於張峻早早就公開表態罷免傅崐萁,魏嘉賢遲未跟進,只以「擦邊球」方式暗挺罷團。魏家經營花蓮政壇多年,家族有多人從政,在地方是一股強大勢力,也是藍綠爭取支持的對象。然而,據了解,民進黨私下接觸魏嘉賢,盼能合作反傅,但魏意願不高,目前仍不願鬆口表態,成為罷免之戰最後關頭的一大變數。

地方人士認為,魏嘉賢有意放眼下屆花蓮縣長選舉,到時候仍需國民黨、傅崐萁支持,因此現在不便有公開動作。

花蓮市區街頭到處可見魏嘉賢的看板。(圖/鄭宏斌攝)
花蓮市區街頭到處可見魏嘉賢的看板。(圖/鄭宏斌攝)


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內幕/「國旗牌」交鋒「藍綠對立牌」 罷免傅崐萁決戰吉安鄉
傅崐萁坐擁花蓮23年 地方擔憂「傅氏王朝」恐再續16年
傅崐萁與對岸關係好 地方人士質疑用類共產黨手法綁樁
更新時間 2025.07.19 10:15

更多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