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 2022.02.23 21:31 臺北時間

2014克里米亞「混合威脅」 寫戰爭史新頁

記者|黃楷元

攝影|梅志銓

烏俄戰事一觸即發,全球關注。兩國的恩怨情仇由來已久,其中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更開啟了人類戰爭歷史的一頁新篇章。當時,俄羅斯為了奪取克里米亞的控制權,發動了一場「混合戰爭」。瞄準烏克蘭當時的弱點,包括政局動盪、民眾認同分裂等,用軍事力量結合非軍事的力量,烏克蘭來不及反應、也無力反應,就已經失去江山。這場新型態作戰震驚了國際社會,未來的戰爭,無論攻方或守方,都必須進行更廣泛也更複雜的戰略布局,當然,也包括中共威脅下的台灣。

面對強鄰俄羅斯進逼,烏克蘭提升軍事演習規格、嚴陣以待。烏俄間的緊張情勢,讓人想起2014年的克里米亞危機。然而當年俄羅斯從烏克蘭手中,拿下克里米亞,憑藉的可不只是軍事戰力。

2014年,反政府的烏克蘭民眾,群情激憤,跟警察對峙。烏克蘭國內的示威抗議,其實已經是戰爭的一環。策動人民對抗政府,也包含在俄羅斯發動的「混合戰」當中。這套戰略,源自西方國家的「灰色作戰」,卻在俄羅斯手中化理論為實際、發揚光大。

國防院副研究員李俊毅:「一個國家對另一個國家,要實現他政治目的的時候,他透過使用一系列軍事跟非軍事的手段,所以我們叫做混合(作戰)。」國政基金會副研究員揭仲:「在這個混合戰爭當中,越典型的軍事行動,它的地位其實重要性越低,出現的時間點越後,反而是前面的代理人戰爭,網路戰跟資訊戰走在前面。」

國防院副研究員李俊毅:「烏克蘭兩個最重要的社群媒體,它的主機是架設在俄羅斯境內,所以當發生衝突的時候,俄羅斯很容易地就可以把主機關掉,誰可以傳遞什麼訊息,就變成是由俄羅斯在主導。」

真假交雜的訊息,透過主流媒體以及社群軟體,鋪天蓋地傳送。俄羅斯掌握話語權,進行認知作戰,反覆強調克里米亞境內俄裔人民遭受的壓迫、也把烏克蘭政府形容成腐敗的法西斯極端主義者。除了動搖當地民心,也在國際間建立論述,鋪陳接管克里米亞的正當性。網路駭客,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