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投票。(本刊資料照)
鏡週刊 2025.08.08 15:20 臺北時間

砸大錢只為6%電!236名跨領域學者連署 7大理由「不同意重啟核三」

記者|鏡週刊

發電占比僅6%,卻要付出昂貴的代價與漫長的時間?民眾黨黃國昌主導的「核三重啟」公投,將於8月23日進行投票。來自全國超過100個學校系所,跨理工、醫學、法律、人文社科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共同發出連署聲明,提出7大理由,呼籲國人對重啟核三公投投下「不同意」。

核三廠二號機今年5月屆滿40年使用年限,依法停機除役,台灣正式進入非核家園。然而藍白在立法院修法,放寬核電廠延役年限後,黃國昌又再提出「核三重啟」公投,主文為「您是否同意第三核能發電廠經主管機關同意,確認無安全疑慮後繼續運轉?」據中選會指出,辦理此公投案約需11億元,先前已引發對此公投效益的質疑聲浪,繼公民團體聯合聲明表態反對後,學術界也發聲表示意見。

來自全國超過100個學校系所,含括理工、醫學、法律、人文社科等不同領域、共236名學者,近日正式共同發出「反對核三重啟,穩健能源轉型—學術界不同意第21號公投案連署」聲明,連署發起人名單中,有中央研究院院士暨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廖運範、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終身特聘教授陳炳輝、國立臺灣大學地理學系特聘教授簡旭伸、成功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奇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黃厚銘等重量級學者。

在核安成虞、核廢恐往弱勢原民部落與偏鄉去的情況下,領銜發起的學者還包括屏東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黃文車等8位屏東在地的大學學者、政治大學民族學系教授官大偉等7位原住民學者。

連署聲明提出7大論點,直指核三重啟何以不可行,包括:

  1. 活動斷層經過核三廠區,以及核三機組老化,已難以確保核安
  2. 重啟核三將產生更多萬年核廢債留子孫,違反世代正義
  3. 投資評估與重啟昂貴核電,卻只為6%的電力,不符經濟與時間效益
  4. 繼續使用核電,將傷害台灣產業國際競爭力
  5. 減煤進程未受核電除役影響,證明重啟核電不是空污解方
  6. 核電重啟無助於國家安全,更將延宕真正具能源韌性的再生能源發展
  7. 重啟核三將延續犧牲的體系,剝奪屏東人發展權,更是擁核者始終不敢面對的以鄰為壑心態。

連署發起學者們一致認為,由於台灣的地質條件與高人口密度,難以與核能本質性的危害、風險及萬年核廢難題相容,一旦發生核災,其衝擊的範圍與尺度也遠遠高於其他類型的能源。在氣候危機與能源轉型關鍵時刻,應以回應在地社區與產業轉型需求,穩健推動多元再生能源搭配儲能,升級健全電網與分散式電力系統為核心,而非回頭重啟高風險、高成本且生產萬年核廢的老舊核電廠。

發起學者之一的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邱花妹指出,「學術界通過發表聲明與推動連署表達對公共議題看法,是台灣民主化歷史中的重要傳統。能在發起階段即匯聚到超過100位來自不同校系所的學者擔任發起人,是過去從未出現的發起規模。」這起連署得到全國各地學者響應發起,凸顯各領域學術工作者對免於核災風險、守護家園與世代安全以及穩健能源轉型的重視與呼籲。

相關文章

籲能源政策多元化 蔡明忠:核三廠可列備載電力

怒轟黃國昌「政治投機」曾說核電危險又改口支持 小黨合體民團籲:反核三重啟

核三公投首場辯論登場 清大教授舌戰台電董座「聚焦安全議題」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