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對台灣的關稅稅率,雖然從32%降到20%,但鄰國的競爭對手日韓稅率15%,讓台灣多數產業無法樂觀看待。船舶零件製造商廖怡智:「現在因為又跟日本、跟韓國產生一定的級距, 相對我們的產品,如果要去跟韓國、日本競爭,又弱勢了一些。」
經濟部ITIS報告指出,除了工具機,模具、塑膠製品、電子材料等產業影響也很大,因為這些領域,日本是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關稅只有15%,再加上日圓持續貶值,造成台灣產品價格競爭力進一步弱化,下半年恐怕進入產業寒冬期。
船舶零件製造商廖怡智:「之前90天寬限期,很多都是大家搶訂單的情況下,進口商的部分,市場上的貨量應該是很充裕,所以最少應該要三到六個月以後,等市場的需求再顯現的時候,才會有反彈的機會。」面對關稅壓力,不少台灣產業可能會加速將產業重心移往其他關稅比較低的國家,才能維持出競爭力。
各界期盼政府和美方協商,至少能談到同樣15%的稅率,否則國內產業將掀起倒閉潮。台灣螺絲公會前理事長蔡圖晉:「訂單如果從台灣離開,不會再回來了。」高雄螺絲公司業者郭盈成:「取決還是取決在8月10日的時候,美國跟中國的關稅到底要怎麼談,畢竟台灣跟中國出螺絲,美國是第一大跟第二大,中國如果衰退了,當然台灣就會增加。」美國關稅稅率一變再變,再加上對中國的關稅還沒拍板定案,一切都是未知數,也讓台灣不少產業對未來前景憂心忡忡。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