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團隊分析2000年至2024年間的地震資料,重點聚焦規模2以上的「重複地震」與「群震」事件,發現這兩類現象通常與深部斷層的無震滑移或高孔隙流體壓力有關。透過時空分析,團隊揭示斷層並非總是以劇烈破裂方式釋放能量,慢速滑動在孕震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以花東縱谷為例,2021年壽豐地區發生連續4個月的群震,地震活動逐漸向淺部遷移,擴散速率每秒高達5至6公尺,遠超過孔隙流體壓力的擴散速度(每秒0.01至1公尺)。全球導航衛星定位系統(GNSS)資料亦觀測到地表位移約1至2公分,顯示深部無震滑移與流體壓力共同作用,導致斷層弱化。
透過靜態庫侖應力模型,研究團隊指出,2021年的慢滑移事件與2022年3起規模6以上地震,共累積約30 kPa的應力變化,相當於3公尺水柱壓力,足以觸發2024年花蓮大地震。整個孕震歷程長達3年,由深部滑動與群震交互作用驅動,形成「深層滑動—流體壓力—地震觸發」的連鎖過程。
研究第一作者彭葦博士指出:「由無震滑移所引發的主震前兆現象,在造山縫合帶非常罕見。」通訊作者陳卉瑄教授也強調,持續監測無震滑移與中大型地震活動的交互作用及累積應力變化,將有助於提升地震前兆辨識與短期預警能力。
此外,花蓮地震與後續極端降雨造成的馬太鞍溪堰塞湖,也凸顯地震與氣候交互作用對災害風險的影響。2024年地震使山區土石鬆動,颱風強降雨引發大規模山崩,最終形成堰塞湖並造成淹水災情。
這項研究不僅揭示台灣地震孕震過程的新機制,也強調深部無震滑移在大地震發生前的重要角色,為未來地震前兆研究與防災策略提供實質科學依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