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車廂空間狹小,攝影機的銜接也要反覆演練,才能因應拍攝需求無縫接軌。洪子烜表示,觀眾在銀幕看到目不暇給的流暢演出,奠基於相關人員的付出。由於運用Previs為全片做分鏡,加上前製期規劃完善,整個拍攝期為55天,相對順利。在台北市信義計畫區的封街拍攝較辛苦,當時每天動員的工作人員和群演逾千人,4天下來累計約5千人,堪稱大陣仗。
此外,車廂裡的群眾演員也有近100位。監製鄒介中表示,從開拍前1年就開始海選,當中很多在舞台劇擔綱主要演員。大家在台北受訓完後便前往台中拍片,這些群演在戲裡沒有名字,現場僅以車廂和座位號碼稱呼,「很感謝他們共同完成這部作品。」洪子烜也表示,群眾演員非常專業,因為車廂空間小,攝影機鏡頭對著主角時,旁邊的「乘客」也會入鏡,萬一他們在發呆或狀況外,觀眾很容易就出戲。
為求如實呈現沿途風景,高鐵公司讓洪子烜把攝影機架在最後一節車廂的尾端,一路捕捉台北到高雄的畫面素材,解決影像投放的問題。劇組也安排空拍機從北到南飛了好多次,蒐集真實的畫面,希望觀眾在大銀幕看到的景象與實際情況相符。
鄒介中表示,高鐵車廂攝影棚從規劃到搭建耗時近1年,由於過程中遇到缺工狀況,因此花兩階段完成,造價近2千萬元。他與中台灣影視基地的管理方爭取,電影拍完之後不要拆除,經長時間溝通,後者終於允諾保留。
鄒介中認為,不僅台灣劇組或廣告公司有需求,據知新加坡和香港都有以高鐵或火車為題材的案子,考慮來台拍攝或重啟企劃案。他希望未來有更多人善用這個攝影棚,才不枉打造它的初衷。
相關文章
高鐵災難動作片3/首度引進好萊塢技術 《96分鐘》監製:精準控制拍攝時間和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