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委會與紙風車自2010年開始合作,15年來推出《嘿!阿弟牯》《桐花島的故事》《諸葛四郎》和《雨馬》,叫好又叫座。《雨馬》在疫情期間推出,線上觀看次數突破93萬次。《雨馬》的成功,10公尺高的藍色雨馬功不可沒。當年的雨馬只能靠人力推動,但這一次燈怪再升級:高8公尺、長11公尺,寬4.5公尺,可以前進、後退,眨眼、點頭,還能口吐乾冰、拍動翅膀。從外觀設計、機械結構設計、畫圖、總共耗時13個月。巨獸的機械機關使用了專業的車床、滑車、電動缸、玻璃纖維、聚天門冬氨酸酯聚脲、訂製鐵管、鐵板等,超過5千多個機械零件手工打造而成。
《燈怪》講述陸地瓜族與海洋燈族從衝突到和解的故事,瓜瓜族可愛造型,不亞於吉伊卡哇。紙風車創辦人李永豐在記者會上,說在這樣紛亂的時代,希望小朋友們可以透過這齣音樂劇學何謂「多元族群,相互尊重」,紙風車上週才在首屆臺北戲劇獎獲頒「特殊貢獻獎」,記者會後追著他問獲獎心情,「劇埸工作好像是談戀愛, 工作再怎麼苦,時間再怎麼長,劇場愛情長跑超過40年,依然樂此不疲…」話未說完,就爆了句粗口:「幹,好噁心,你幫我掰啦,總之,就是我小時候被我媽帶去廟會,鬧熱滾滾的演出陣頭,太讚了,那種感動永難忘懷,我只是把好看的戲帶到小朋友面前,復刻我在童年時候的感動,而不是低頭划手機。」
紙風車團名取其唐吉軻德大戰風車巨人,2006年紙風車開啟了319鄉村、368鄉鎮市區兒童劇巡演,到今年已經第三輪,這19年來,在臺灣每14個人,就有一位看過紙風車,這19年來,唐吉軻德與雙頭龍大戰777回,走過56.7萬公里的路,相當於繞地球14圈,吃過的便當相疊大概有5座臺北101這麼高。
這一輪,紙風車要挑戰的大魔王是抖音短影音,為了抓住孩子們的眼球,《燈怪》分分秒秒都是特技和機關,用熱鬧的歌舞、魔幻的神獸,對抗螢幕另一端的演算法,希望孩子抬起頭,眼睛望向現場,跟著劇中角色一起奔跑、冒險、歡笑,在劇場裡找回童年的力氣與想像。
《燈怪》週六、週日晚上7點將於兩廳院自由廣場世界首演,星期天晚上客家電視台FB與YouTube亦提供網路直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