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專家李鴻源:「它就叫潰壩,下切80米,啊不然要就什麼,壩已經不見了,不叫潰壩要叫什麼。」馬太鞍堰塞湖到底是溢流還是潰壩,第一時間農業部要求媒體一律稱「溢流」,這說法讓身為水利專家的前內政部長李鴻源看不下去。
水利專家李鴻源:「(你就下切)壩就已經垮了,(破了垮了)你現在講這些東西幹嘛,這時候還在考慮個人考慮政黨,我只能講不聰明啦。」壩體嚴重下切就是潰壩,但現在更要擔心的是剩下1000多萬噸的水,可能還有洪災風險。
水利專家李鴻源:「它現在開始在滲流所以小洞變中洞、中洞變大洞,這個專有名詞叫叫管湧現象,就是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天坑啦。」過去中興大學水保系教授陳樹群也曾實驗,打造土石壩體,原本只是一個小小流水,沒幾分鐘時間壩體潰散,洪峰往下衝,這景象就是馬太鞍堰塞湖的狀況,一旦再發生管湧現象,居民還來的及跑嗎?
水利專家李鴻源:「堰塞湖到市區,我看他們算的距離,這時間大概40幾分鐘洪峰就會到了,40幾分鐘你要叫花蓮縣在這麼短的時間去疏散這麼多人,那個可能性也不可能。」短短40分鐘疏散時間,讓李鴻源再三呼籲搶在危機爆發前,中央地方就連災民都要做好準備,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鏡新聞已上架86台,若無法收看,請洽詢當地系統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