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劉燕美在接受訪問時說到,台北的蘇愛子阿嬤分享兒時防空經驗,當時為了預防空襲炸毀動物園柵欄,動物會逃脫傷害居民,因此圓山動物園預防性地撲殺包括熊、老虎、獅子等猛獸,做成標本。而1945年5月31日發生的臺北大空襲,轟炸範圍集中在台北「城內」這個區域,也就是今天忠孝西路到愛國西路、中華路到中山南路這個範圍,當時的總督府、也就是現在的總統府,因為空襲嚴重受損。
導演王祥維則表示關於全台各地都有「神明接炸彈」傳說,顯示空襲記憶是民間的共同記憶。他也提到除了臺北大空襲外,南部的空襲也很嚴重,因為當時高雄是日本帝國南進南洋的基地,南部很多工廠、飛行場,甚至到後期一般市區也都遭到空襲。有一位受訪者甘記豪是戰爭文物收藏家,他收藏了許多空襲的照片,在他收藏的照片中,就有一張嘉義市區整個夷為平地。
專訪時主持人好奇新世代會怎麼看待空襲歷史,王祥維說其中一位研究空襲歷史的受訪者王志淵,今年才29歲,王志淵小時候聽同學說起台灣空襲,都是說「日本來空襲台灣」,一直到長大自己實際研究、接觸這段歷史,才更清楚的輪廓。王志淵在受訪時指出,即使政府不是刻意扭曲記憶,但社會的集體記憶記憶框架很容易受到影響,在長期「抗戰勝利」、「台灣光復」的框架之下,很容易把日本人都當成壞人、美國人當成好人,所以才會想當然耳地,把空襲的人誤以為是日軍。類似的謬誤還包括,美軍只炸日本人、不炸台灣人,但是從各種空襲照片都可見,台灣人同樣也遭到空襲。
本週日(8/17)晚上11點30分播出的《煙硝下的回聲》系列第一集「空襲」,從不同世代、不同地區重新爬梳空襲記憶。8月24日則將播出第二集「神社」,從台灣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日本神社「桃園神社」的轉變,來探討台灣認同的變化。8月31日則播出第三集「呼喚」,跟著曾是日本外交官馬場克樹的腳步,找尋他曾在台灣總督府工作的外曾祖父,才發現原來自己跟台灣緣份從三代前就開始。
(本文為涉己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