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外觀。(路透社)
鏡電視公評人 2025.08.13 14:44 臺北時間

公正與怯懦之間:BBC「加薩醫護紀錄片」風波給台灣媒體的三個提醒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新聞媒體, 無論是不是公共媒體都注定要做兩件不討好的事:一是反覆把不舒服的事實帶進公共領域;二是在錯誤發生時,公開告訴社會「我們哪裡做壞了」。BBC近期兩支有關加薩紀錄片的處理方式帶給台灣的啟示不應該是幸災樂禍,而是自我期許:當下一次我們面對高爭議、高衝擊、但高度公共利益的內容時,能否以更清晰的程序公正與證據鏈,抵抗「觀感治理」的誘惑,把真相交還給公民?

英國公共廣播 BBC 決定不播出《Gaza: Doctors Under Attack》紀錄片,理由是「恐造成偏袒觀感」,並將版權歸還製作方[1]。這個決定立刻引發內外部反彈:製片與記者批評是政治壓力下的自我審查;輿論質疑「公正」被誤用為「避免不悅」的託詞。同一時期,另一部已播出的加薩紀錄片《Gaza: How to Survive a Warzone》被 BBC 內部審查認定違反「準確性」準則——因旁白者是哈瑪斯官員之子而未妥善揭露,但未認定有「公正性」失當。[2]兩起事件在時間上疊加,使 BBC 的加薩報導策略陷入信任危機。[3]

讓我們先看「未播」那一案:《Gaza: Doctors Under Attack》紀錄片。BBC 強調,該片若在 BBC 平台播出,可能被視為立場傾斜,不利於維持公信力;因此嘗試改以新聞片段方式處理,最終仍判定難以符合內規的「高標準公正」。此後,版權歸還製作公司;影片旋即由英國第四台(Channel 4)播出。[4]外部評論指出,片中呈現對醫療體系的毀壞、對醫護的拘捕與虐待指控,以及極具衝擊性的影像,對觀眾理解戰爭中人道代價具高度公共利益;BBC退卻,被批評是「把審慎變成了怯懦」。[5]

接著讓我們看「已播但違規」那一案:《Gaza: How to Survive a Warzone》。BBC 的內部審查結論是:節目未充分揭露旁白者身分,構成「準確性」違準,但未認定節目在「公正」上有系統性失當;也未發現外部利益干擾。此一裁決的弔詭在於,它一方面證實 BBC 仍有能力自我糾正偏差內容;另一方面也讓「未播案」更顯突兀:若公正性並非在另一案中被判有問題,何以在「未播案」中成為最重要的阻卻理由?這種標準之落差,放大了外界對「政治敏感議題一律高風險」的觀感。[6]

與此同時,BBC的內部壓力亦在升溫。逾百位 BBC 員工聯名信批評高層過度自我審查與制度性偏見,質疑 BBC 對英國在衝突中的角色與軍售議題報導不足,並指稱內部社群言論審視存在雙標。英國媒體評論亦指出,BBC 以「觀感上的公正」優先於「實質揭露」,使公共廣播的勇氣折損。這些訊息在台灣中文媒體中(如聯合報[7]、梅花新聞網[8]、關鍵評論網[9]等)被持續轉載與追蹤,加深華語受眾對此案的認知。

從新聞專業出發,發生在英國的這場風波折射三個值得台灣媒體、監理與公共討論借鏡的面向:

一、把「公正」還原為程序與證據,而非情緒避風港。

公正性(impartiality)在編採治理上應是「程序性與證據導向」:是否廣納關鍵事證?是否給予被質疑方回應空間?是否清楚標示侷限與未知?BBC 在「未播案」採取的是「觀感風險」優先,容易滑向「避免衝突」而非「處理衝突」。相對地,若以可驗證的素材與反詰機制來「提升」而非「壓低」衝擊內容,才能同時守住新聞倫理與公共利益。金融時報對紀錄片的觀影評論提醒我們:強力影像本身是公共討論的必要條件,而不是應被先驗排斥的風險源。[10]

二、區分「準確性」與「公正性」,在失誤時快速透明修補。

「已播但違規」一案顯示:準確性瑕疵(未揭露旁白者利害關係)可經由更正與說明修補;若沒有持續透明溝通,外部的閱聽人容易把程序性瑕疵想像為整體公正崩壞。台灣新聞環境中,當報導牽涉高張力國際議題(例如以巴戰事、烏俄戰況)與第三方影像素材時,媒體需要制度化的「後設說明」欄位:在數位稿件中主動標註素材來源、風險、驗證流程與編輯判斷,讓「編輯室如何做決定」與「何以更正」可被讀者審視。BBC 的內部結論雖否定外部干擾,但若未以公開、完整、易讀的方式主動說明,仍不足以逆轉信任赤字。[11]

三、公共媒體的勇氣測試:政治壓力下的「揭露權利」。

台灣近月對此議題的爭論,主要聚焦在三點:其一,公共媒體應否在「高爭議高風險」題材上帶頭示範,而不是退居安全區;其二,對外電的取捨是否受「政策風向」牽動;其三,如何兼顧人道敘事與戰場訊息的驗證。多家台灣媒體在報導 BBC 內部連署與決策質疑時,凸顯「上層政治敏感度」與「基層揭露衝動」之張力,並引出對本土公共媒體角色的反思:在國安與外交敏感議題上,是否也常以「觀感」壓過「證據」?對軍售、戰損、援助體系的監督是否足夠?這些討論,已不僅是「看 BBC 的戲」,而是台灣自身公共媒體治理與編採自治的投射。

延伸來看,英國輿論界近期對加薩戰況與人道危機有更密集的調查與第一人稱報導:例如《衛報》對新的人道援助分配體系調查、記者的長期自述,與國際媒體對在地記者殉職的特稿,一方面讓「不播」的決策更顯格格不入,另一方面也再度提醒「在地見證」對國際閱聽人的重要性。[12]

台灣新聞室若要把國際重大議題講深講透,除了傳統的外電彙編與專家訪談,更需要系統化的 OSINT(開源情報)、衛星影像取證與醫療、法務專家顧問網絡,才能在爭議高潮時避免整體議題被「觀感治理」。

把「不舒服的事實」留在公共領域

新聞媒體, 無論是不是公共媒體都注定要做兩件不討好的事:一是反覆把不舒服的事實帶進公共領域;二是在錯誤發生時,公開告訴社會「我們哪裡做壞了」。BBC 這回在一支紀錄片的播出上退卻, 在另一支紀錄片的處理上雖有修補,但說理不足。 發生在英國的案例給台灣的啟示不應該是幸災樂禍,而是自我期許:當下一次我們面對高爭議、高衝擊、但高度公共利益的內容時,能否以更清晰的程序公正與證據鏈,抵抗「觀感治理」的誘惑,把真相交還給公民?

[1]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renz9d3181o 在台灣想觀看《Gaza: Doctors Under Attack》可以透過以下兩種方式:註冊 Zeteo(可能需要付費),即可直接觀看。使用 VPN 並設定為英國地區,透過Channel 4 平台免費觀看。

[2] https://apnews.com/article/bbc-gaza-documentary-hamasb1ffe2fd9265d958f5a26967f6e99ff4?utm目前台灣觀眾無法從官方管道觀看《Gaza: How to Survive a Warzone》。若想觀看,可能需要等 BBC 上架經過編輯後的版本;至於尚未授權或被移除的原版,目前並無合法媒體提供。

[3]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jun/20/bbc-gaza-medics-documentary-impartiality-coverage?utm

https://www.ft.com/content/d21fc58c-c482-4818-b960-f6d31555f4bc?utm

[4]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jun/20/bbc-gaza-medics-documentary-impartiality-coverage?utm

[5] https://www.theguardian.com/commentisfree/2025/jul/02/bbc-gaza-doctors-under-attack-documentary-israel-war?utm

[6] 同註三。

[7] https://udn.com/news/story/124061/8852205?utm

[8] https://www.i-meihua.com/Article/Detail/29765?utm

[9]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255830?utm

[10] https://www.ft.com/content/d21fc58c-c482-4818-b960-f6d31555f4bc?utm

[11] https://apnews.com/article/bbc-gaza-documentary-hamas-b1ffe2fd9265d958f5a26967f6e99ff4?utm

[12] https://www.theguardian.com/world/2025/aug/11/first-edition-ghf-food-site-investigation?utm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