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19 15:00 臺北時間

【生活特輯】關廟鳳梨農廢回收再利用、農膜清除、農藥減量三效合一

為配合國家政策,達成2040年農業淨零排放目標,臺南市政府持續推動低碳農業,透過「減量」、「增匯」、「循環」、「綠趨勢」等策略,積極促進農業轉型。為此,關廟區公所攜手晉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舉辦「鳳梨廢棄物再生實踐成果記者會」,藉由媒體報導向社會大眾說明鳳梨廢棄物的再生利用模式及其帶來的經濟與就業效益。

傳統鳳梨種植過程中,除可食果肉外,其餘果皮、莖、根、葉皆為農業廢棄物。農民通常將這些殘餘物翻土打碎後,直接回歸田間,並因腐爛時間漫長,需撒布農藥防止真菌滋生,土地須靜置180天後方能再種植。此外,粉碎過程中亦混入農膜(PE塑膠),長期影響土壤健康,增加農民人力及成本負擔,並導致集中採收、削價競爭等問題。

關廟區鳳梨產業正朝向循環經濟新模式邁進!透過鳳梨廢棄物再生利用模式,鳳梨採收後,連同莖、根、葉及田間農膜一併回收,經初步破碎與分類後,廢棄物搖身一變為高附加價值產品,例如衣物纖維、飼料添加劑等,不僅降低農業廢棄物處理成本,亦創造新興就業機會。

由臺南市政府農業局及關廟區公所合作媒合晉億實業有限公司於關廟青果市場設立回收示範區,採用機械化回收,達成田間靜置掩埋期間免施農藥目標,並推動全年分區輪作模式。農民收成後僅需短暫一週休耕,即可再次種植側芽,大幅縮短傳統180天靜置期,靈活因應市場需求,穩定產銷價格,減少市場波動風險。

在農業資源再利用方面,「鳳梨葉」經加工可提煉「鳳梨纖維」,用作低碳排放、堅韌耐用的天然紡織原料,符合國際永續標準,並可提供產地證明,打入全球市場;「鳳梨莖」富含天然「鳳梨酵素」,可製成高效能飼料添加劑,有助消化、促進健康,達成無毒、環保之目標。此外,在回收作業過程中,連同根莖葉一併挖起掩埋土中的破碎農膜,逐步清除殘留塑膠汙染,促進土壤健康,符合國際對環境永續(SDGs)及企業社會責任(ESG)日益重視的趨勢。

市長黃偉哲指出,此次鳳梨回收示範區成立,成功推動「循環經濟」理念,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雙重效益。晉億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去年度試營運已回收15公頃面積之鳳梨根莖葉,成功製成飼料酵素、貓砂、鳳梨纖維,並順利出口至日本。未來規劃於2025年擴大至60公頃、2026年擴展至80公頃,並逐步推展至臺南其他鳳梨主要產區,持續推動永續農業發展。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