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棒打投資客、祭出紅蘿蔔給首購族,然而換屋族卻成為夾心餅乾。科技業主管王先生家住新北市板橋區公寓,育有2子,為了讓孩子趕上明星學區的入學時程,他看準一間北市蛋黃區的3房電梯大樓,總價2,800萬元。「北市蛋黃區又是額滿學區,我先卡位設籍,打算『先買後賣』,再用切結書向銀行申請貸款。」
王先生名下現有舊屋位於板橋與樹林交界,屋齡40年的4樓公寓,價值1,500萬元,他盤算新屋簽約後,才同步將舊屋交給仲介出售。沒想到的是,王先生找了3家往來銀行詢問貸款事項,都碰了釘子,陷入2大難關。
難關1:先買後賣,陷雙貸窘境
「銀行聽說是第二戶換屋切結,臉色就變了,有的直言總行不鼓勵這類案件,有的銀行願意收件,但卻用第二戶的標準來核貸,頂多給6成,而且利率還拉高。」王先生無奈地說,自己不是首購,也不是投資客,卻是最尷尬的一群。
為明星學區衝蛋黃區,如果新屋買下去,舊宅老公寓遲未脫手,王先生就會同時背負2筆房貸、成為雙貸族,「政策開了門,但銀行卻不是這麼做,老公寓若在18個月內賣不掉,新屋貸款還會被銀行追討補足差額。」
難關2:銀行切結意願低
現階段銀行收切結書的意願仍低,使得換屋族「先買後賣」策略卡關,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提出央行數據分析,2023年6月至2025年5月期間,本國銀行受理的換屋協處案件總計2,142件,其中,每月簽署切結書並核准的件數平均不到100件,數據反映出換屋族在評估貸款難度後,多數選擇縮手。
央行原本的美意是讓名下有一戶房貸的換屋族,在切結1年內(現放寬至18個月)賣掉舊屋,爭取較好的貸款條件,「不過,在銀行資金有限,加上後續還要追蹤客戶期限內是否賣掉,需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稽查的狀況下,銀行對這類案件持保守態度。」曾敬德直言,現況是銀行傾向將寶貴的貸款資源,保留給沒有房貸紀錄的首購族群,因為首購案件流程單純、風險較低。
事實上,在風險與成本權衡下,面對換屋族,不少銀行甚至直接祭出「提高核貸門檻」、「拉高利率」或「降低成數」等手段,變相勸退換屋族,使得政策美意大打折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