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類胃藥咬了反害自己!食藥署曾在臉書粉專「藥博士 正藥說」指出,市面上胃藥種類繁多,最常見的有兩類——「制酸劑」與「氫離子幫浦阻斷劑」。前者屬於鹼性金屬鹽類(如鎂鹽、鈣鹽、鋁鹽等),能中和胃酸、迅速緩解不適,這類藥可咬碎吞服,效果會更快發揮。
但這種制酸劑的效果維持時間短,而且對腎功能不好的人來說,有「代謝不掉」的風險,因此不建議長期服用。
食藥署特別提醒,目前治療胃酸過多、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最常見的「氫離子幫浦阻斷劑(PPI)」藥效強、持續時間長,一天只要吃1到2次即可。
然而這類藥多為「腸溶錠」設計,如果被咬碎或磨粉,藥物會提早在胃酸中分解,導致吸收變差,藥效直接大打折扣,反而失去保護胃的作用。
食藥署呼籲,服用任何藥品前,一定要依照醫師或藥師指示,不可自行變更服藥方式。錯誤的服法可能不僅讓藥效打折,還可能增加副作用或對身體造成負擔。
相關文章
不是過敏!中秋烤肉吃完全身癢、起疹子 醫揭「組織胺中毒」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