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BC》報導,育兒專家勞達(Reem Raouda)分析超過200組親子關係後發現,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學會溝通、共情與自我表達。她總結出9項父母在早期就應該實踐的行為:
- 開放談論情緒:父母以自身情緒為例,教孩子認識和表達感受。
- 日常示範同理心:透過簡單善行,孩子學會關心他人。
- 培養真實自信:鼓勵孩子嘗試並接受失敗,建立能力感和自我價值。
- 教導衝突後修復:學會如何彌補關係是長期健康人際互動的關鍵。
- 肯定孩子感受:尊重孩子的情緒,讓其感到被理解和重視。
- 辨識社交線索:教孩子觀察他人情緒與微妙互動,提升社交敏感度。
- 適度放手:讓孩子自行處理衝突,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 把錯誤當學習:將失誤視為成長機會,建立韌性與責任感。
- 傾聽多於說教:示範耐心與尊重,孩子自然學會同理與溝通技巧。
育兒專家勞達表示,這些日常行為能為孩子奠定情感安全的基礎,培養出更具同理心、情緒智慧和人際適應力的孩子。
隨著社交能力對未來生活與職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專家建議家長從小營造支持、尊重與真誠互動的環境,讓孩子能在真實世界中建立良好人際關係。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