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桑指出,多數人前往伏見稻荷大社純粹為了觀賞紅色鳥居隧道的壯觀景象,但往往感覺氣氛與他們想像中的日本神社不同。這種「不對勁」並非源自主祭神「稻荷神」本身,而是與該地的歷史與信仰結構有關。根據記載,伏見稻荷大社從前並非單純供奉稻荷神,同時還祭祀著其他神明。
在明治維新以前,日本神社與民間信仰之間常有「神佛習合」的情況,也就是神道與佛教、地方信仰與山林、自然元素、小祠、小靈體等混合共存。這使得許多地區的神社,包含伏見稻荷大社域內,不只是單一供奉稻荷神,而是包括了許多民間小靈、小神祇等信仰。
雖然官方後來進行「神佛分離」政策,以使神道信仰與佛教儀式或混合信仰形式分開,並使神社制度更加標準化,但長久以來積累的複雜靈學氣場依然存在。
蔡桑認為,若遊客對靈體、能量比較敏感,或是在心理、情緒狀態較脆弱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感到「磁場不合」。他強調:「讓你感覺不好的,不是稻荷大社的神明,而是那邊本來就有種種比較雜的神明聚集在那邊。這不是裡面有妖怪,而是你的磁場可能跟其中某些靈體比較不合。」
對於想去但怕被影響的人,蔡桑建議,聽從自己的直覺,若進入神社(不限於伏見稻荷)後感到不舒服,可以稍微保持距離。注意規模較小、來歷不明、看似無人打理的小神社或鳥居,這些地方來歷與管理狀況可能比較雜,感受也比較複雜,更應保持審慎的態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