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目前國安法制體系龐雜,實務見解不一,不僅司法人員無所適從,一般民眾也無從瞭解,在法律普及與加強案件偵辦的效能上,均亟待整合。《國家安全法、反滲透法、國家機密保護法逐條評釋》(下稱《國安三法逐條評釋》)即以此為旨,由最高檢察署吳怡明檢察官兼書記官長擔任召集人,邀集一、二、三審具偵辦國安案件經驗檢察官及調查官,依據國家安全相關法制架構,逐條解析法條內涵,並蒐集相關法規、釋函等實務見解,搭配案例解析,透過系統性、架構性論述,歷時年餘,完成我國第一本《國安三法逐條評釋》,提供各界參考運用。
最高檢察署今(4)日舉行《國安三法逐條評釋》新書發表會,行政院林明昕政務委員、調查局陳白立局長親自蒞臨,法務部國際及兩岸法律司吳協展副司長、劉怡君檢察官、桃園地檢戴文亮檢察長、臺東地檢蕭方舟檢察長、臺南高分檢蔡麗宜檢察官、臺高檢署檢察官許祥珍、陳舒怡、最高檢察署檢察官林麗瑩、張安箴、林錦鴻、劉建志、許文琪及調查局黃文昇科長等共同作者及顧問,分享本書亮點及編撰心得。
最高檢說,國家安全刑事案件(違反刑法內亂外患罪章、陸海空軍刑法、反滲透法、國家安全法、國家機密保護法及國家情報工作法)從111年偵查41件,至113年已達160件,起訴人數也從111年28人增加到113年170人。
行政院政務委員林明昕說:「本書不僅是一部專業書籍,更是臺灣國安法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林政委:「本書讓社會大眾能透過專業而精準的解釋,理解國安法規的核心意涵,進一步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識與國安觀念。這不僅是一部專業書籍,更是臺灣國安法制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檢察總長邢泰釗指出:「有鑑於若干國人,因不知法令而誤觸重法,不僅『一人在監十人在途』,也對國家帶來嚴重的危害,本書出版目的,在維護國家安全,也希望藉由本書的出版,能夠作為日後國安宣導的教材,讓國人能夠瞭解相關規定,避免誤觸法令,也讓辦案人員有著明確的法令依據,順利偵辦國家安全案件,同時能夠保障人權。」
調查局長陳白立說:「本書可以說是很重要的防衛工具,讓調查局同仁能夠在第一線作戰時,能夠用來應付境外敵對勢力滲透案件的偵辦。」桃園地檢署戴文亮檢察長提到:「本書是辦案絕佳的工具書,國安三法衍生出來的法律適用非常複雜,昨天桃園地檢偵辦一件有關中科院國安案件,承辦檢察官馬上就用上本書,很快進入狀況。我認為只要路是對的,就不怕路遠,編這本書的方向是正確的。」
臺東地檢署蕭方舟檢察長也說:「國家安全法的法令本來是一片荒漠,偵辦時也很寂寞,都要自己摸索,本書的出版讓我確信國安案件實務工作者,可以透過本書,在法庭上說服法官,將偵審工作做得更好」。
臺南高分檢蔡麗宜檢察官說:「很多法官對審理國安案件欠缺經驗,本書彙整相關國安資料,提供法官審理時參考,讓國安案件的審理可以更順暢」。調查局黃文昇科長:「以往調查局新人報到後,都要從頭到尾解釋什麼是國安法中的發展組織、管轄權怎麼認定等,感謝最高檢出了這本書,讓調查官偵辦案件有所依據,傳承上也比較輕鬆」。
最高檢說,本書封面設計具體呈現「國安共同威脅圖像」,以紅色法槌與白色無人機,具體呈現可能威脅臺灣安全的整體形勢,紅色寓意警醒與決心,代表司法在國家安全上的堅定守護;白色則象徵透明、證據與規範,提醒當面對資訊戰、無人機與數位滲透等新型態手段,更須以清晰的法律邏輯定錨。兩者交織成「世界」,意味著國安風險從不止於疆界,滲透、機密外洩與灰色地帶行動往往跨域發生,國安刑事案件辦案團隊更需要充實自身法律論述能力,提升國安案件偵辦效能。
「國家安全法」旨在確保國家安全與社會安定;「反滲透法」應對境外敵對勢力對我國之統戰、滲透及威脅;「國家機密保護法」則以保護攸關國家安全或國家利益之國家機密為主。以上三法共計74條條文,形成保衛國家安全法律網絡。最高檢察署法學研究中心深入研究評析以上法規,編輯團隊歷時年餘蒐集資料,層層推敲,反覆斟酌,力求精確簡明,完成本書。
本書獲各界高度肯定,軍、警、調、廉等單位已大量預購超過500本。本書今(4日)起於各大書局公開販售,每本定價500元,書款撥入國庫供政府整體運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