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號沉船發現40週年。(翻攝自RMS Titanic Inc.)
鏡週刊 2025.09.02 18:40 臺北時間

鐵達尼號沉船發現40週年 背後故事竟與美軍行動有關

記者|鏡週刊

1985年9月1日凌晨,研究船「Knorr」的螢幕上出現一個疑似船舶鍋爐的金屬圓筒,值班隊員驚呼不已,立即喚醒首席科學家巴拉德(Bob Ballard)。這一刻,沉睡海底73年的鐵達尼號終於重現世人眼前。

巴拉德表示,團隊當時採取的策略是尋找沉船的「殘骸帶」,比直接搜尋船體更容易。深海成像系統「Argo」捕捉到散落的碎片,隔年,團隊帶著彩色攝影機完整記錄沉船全貌,包括船艙、游泳池、階梯與船首;巴拉德並乘坐潛航器 Alvin 下潛,目睹諸如娃娃、銀器、香檳瓶等物件,並發現由細菌生成的「鐵鏽流」(rusticles),後收錄於《牛津英語詞典》。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探索背後其實隱藏著冷戰時期的美國軍事行動。巴拉德自1970年代起便致力尋找鐵達尼號,但一直受限於技術與資金。最終,美國海軍資助開發深海成像系統「Argo」,表面上用於探索鐵達尼號,實則調查冷戰期間沉沒的潛艦 USS Thresher 與 USS Scorpion,並蒐集情報。巴拉德坦言,鐵達尼號計畫是軍方行動的掩護,「我們不想讓蘇聯知道潛艦的確切位置。」

40年來,巴拉德持續對深海的探索,發現過納粹戰艦「俾斯麥號」、美軍航空母艦「約克鎮號」及甘迺迪總統曾指揮的PT-109。今年83歲的他於7月率領「航海家號」,參加21天的太平洋探測航行,繪製二戰5場海戰沉船與飛機的分布圖。巴拉德指出,未來海洋探索將以無人與機器人系統為主,約27%的海底已完成測繪,仍有大量未知等待新一代探險者發現。

相關文章

網友苦尋「長得像霍爾的移動城堡那隻狗」 意外釣出本人!66歲演員幽默回應

月租不到4千元!逢甲宿舍質感媲美高級青旅 蔡英文:我也去過

金價再創新高衝破3500美元 專家曝需求強勁:仍有上攻空間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