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與關鍵節點:從抗刮概念到純陶瓷外殼
雖說是陶瓷材質錶殼創始品牌,但1962 年Rado DiaStar 其實是以硬質合金(鎢碳化物一類)搭配藍寶石水晶,並非我們概念中的陶瓷材質,不過已正式把「抗刮」材質的概念端上桌。1986 年,IWC發表Ref. 3755 Vinci 萬年曆計時碼錶,採黑色氧化鋯陶瓷錶殼,翌年起進入量產供應;其後延伸白色版本,並曾試作少量彩色原型(如綠松石色)。該作一般被視為現代高科技陶瓷錶殼的開端。
1990 年,Rado 推出 Ceramica材質,將錶殼、錶冠與鍊帶整合為連貫模組,讓陶瓷不再只是局部零件,成為完整的外觀與佩戴系統,對後續全陶瓷設計起到示範作用。2000 年,Chanel 以 J12 系列的拋光黑色陶瓷進入腕錶市場,將原本多在專業製錶品牌間出現的陶瓷材質,透過時尚品牌的語彙帶入主流審美;2003 年再推出白色版本,進一步擴大日常佩戴的接受度。2013 年,Rolex 在 GMT-Master II「藍黑圈」(BLNR)上完成首枚雙色 Cerachrom 陶瓷圈片的量產,解決了雙色著色均勻與燒結內應力控制的難題,意味著高難度陶瓷工藝已能穩定應用於大規模生產,並維持嚴格的外觀一致性。
低潮與再出發:卡關點、解法與回溫路徑
雖然曾成功掀起話題,也在短時間內引領潮流,但早期陶瓷腕錶在消費者端很快暴露出劣勢。雖具高度抗刮性,對衝擊的韌性卻遠低於金屬,一旦殼體或鍊帶破裂缺角只能整件更換,成本高且待料時間長;更換零件時,批次間的細微色差又可能影響外觀一致性。這些情況,也反映了品牌端在製程上的挑戰。粉末成形、脫脂與燒結過程中,尺寸收縮與密度差異容易導致公差失控,後續拋磨或裝配稍有偏差,就可能影響結構精度與密封效果;色差控制更需嚴格把關,否則難以確保長期批次一致。雙方因素交疊,使八、九〇年代的陶瓷腕錶即使話題十足,仍無法在主流市場長期立足。
陶瓷腕錶自 2015 年前後開始回溫,主因有二。一是材料與製程成熟:粉末顆粒分布更可控、燒結曲線更精細;錶圈刻度改用「雕刻後填充」或「蒸鍍再局部拋光」,視讀性與耐磨性兼顧;整體陶瓷錶殼的尺寸控制更精準,螺紋與密封等裝配公差標準化,使量產與後續維修的可預期性更高。其二是色彩工程的進展:除黑白外,藍、綠、紅、棕等色系已能穩定量產,無論啞光或拋光皆有成熟製程。外觀零件多以「彩色部件搭配黑色陶瓷錶殼」的方式分工,既能減少批次間的色差,也有助於後續更換維護。
優勢與限制,以及錶殼以外的應用
陶瓷材質的優勢明確:高硬度抗刮、色彩與化學穩定、低致敏、溫感中性,日常細紋不易顯現。但限制同樣清楚:韌性不及金屬,裂損多只能更換零件處理;多色零件需嚴控批次一致,否則替換件會有可見色差;加工良率與報廢成本較高,售後零件價格也因此偏高。
陶瓷材質近年已從外觀零件延伸至機芯結構,功能性用途日益明確。自動盤常見的陶瓷滾珠軸承,是以高硬度、低摩擦係數的特性,減少軸承運轉時的能量損耗與金屬磨耗,延長維修週期。進一步的應用則出現在擺輪車芯,例如 Rolex Cal. 7135 採用陶瓷車芯取代傳統鋼材,利用幾何精度與耐磨特性,維持長期穩定的軸向與徑向間隙,減少因磨耗導致的擺幅下降與等時性偏移。這類配置在結合高效率擒縱與嚴格公差控制後,可在多年使用後仍保持精確走時,顯示陶瓷已成為影響腕錶精準度的核心技術之一。
陶瓷材質的持續進化
從早期單一的黑、白氧化鋯錶殼,到今日能精確控制色澤、表面質感與結構特性,陶瓷已從外觀選項進化為結合功能與美學的成熟技術。常用的氧化鋯可確保色澤穩定並維持高水準拋光;碳化矽與氮化矽則憑藉強度與耐熱性優勢,多配置於關鍵功能零件。混合材質方面,Rado Ceramos™(金屬陶瓷)在重量、韌性與光澤間取得平衡;Swatch Bioceramic 則由約三分之二陶瓷粉末與三分之一生質塑料(蓖麻籽基)混合,保留部分抗刮與親膚特性,同時提升耐衝擊與成形自由度,讓造型與色彩表現更靈活。然而,因塑料比例較高,其耐磨與長期光澤保持仍不及純高科技陶瓷,定位更偏向設計與生活化導向,而非追求極致耐用。
陶瓷錶創始者Rado仍長期專注在陶瓷材質的應用上,近期 Anatom 系列夏季版本延續品牌經典的高科技陶瓷工藝,以黑色拋光高科技陶瓷錶圈搭配黑色高科技陶瓷錶冠,中殼則採黑色 PVD 噴砂不鏽鋼製作,在視覺上形成材質與質感的層次對比。此種陶瓷零件與金屬零件的結構組合,需要在燒結後進行極低公差的精密加工,確保不同材質在螺絲鎖合、密封結構與佩戴應力下依然精準貼合。由於陶瓷的脆性高、加工餘量極小,任何微米級誤差都可能導致應力集中或裝配間隙異常,因此必須在 CNC 加工與裝配治具設計上同時達到高精度與穩定性,才能兼顧美觀、耐用與維修便利性。
展望未來,陶瓷的角色將不再只是「外觀件」,而是結合美學與機能的核心平台。如Chanel J12 Bleu 深藍色陶瓷這類高難度色彩,往往需要多年研發才能穩定量產;Hublot 則以Big Bang Unico Magic Ceramic,示範色彩與結構一體成形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IWC 的 Ceralume 概念錶已證明陶瓷能作為發光材質本體,具備全錶殼長效夜光的潛力。當製程控制、模組化設計與維修體系同步跟進,陶瓷將從「抗刮與恆色」跨向「色彩、功能與識別度」的高階融合,甚至開啟功能性陶瓷的泛用化時代,為高級製錶帶來全新的性能邊界與設計語言。
●品牌:RADO
●錶名:Anatom系列高科技陶瓷腕錶 R10201259(黃)/R10201409(紅)/R10201319(綠)
●功能:時、分、秒指示;日期顯示
●機芯:Rado R766自動上鍊機芯
●材質:黑色拋光高科技陶瓷錶圈、錶冠+黑色PVD噴砂不鏽鋼
●尺寸:32.5 x 46.3 mm
●錶厚:11.3mm
●防水:50米
●定價:NT$110,500
相關文章
錶壇焦點/SEIKO,鈴木亮平,與他的KS!King Seiko回歸後的重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