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警告紙容器遇熱反而更容易釋出塑膠微粒。(示意圖,photoAC)
鏡週刊 2025.07.13 05:40 臺北時間

顛覆常識!譚敦慈踢爆示警 「紙容器」加熱比塑膠更毒恐失智 

記者|鏡週刊

現代生活中塑膠無處不在,許多人擔心外帶熱湯時,塑膠袋會釋出塑膠微粒,因此改用紙容器盛裝。然而,無毒教母譚敦慈提醒,紙容器為了防水會塗上一層淋膜,這層淋膜在遇到高溫時反而更容易釋出塑膠微粒。更令人擔憂的是,基因醫師張家銘進一步警告,塑膠微粒能透過血液循環直達大腦,失智風險大幅提高。

譚敦慈在《健康零距離》節目中提到,許多人認為塑膠袋裝熱湯不安全,因此改用紙杯、紙碗等容器。然而,紙杯、紙碗、紙餐盒等溶出的塑膠微粒量反而更高。這是因為紙容器為了防水,內層會加上一層「淋膜」,而這層淋膜在受熱時更容易釋放出塑膠微粒。

譚敦慈提醒,有些人會把沒吃完的便當拿去微波加熱,但根據陽明交大學者的研究,紙餐盒在加熱後,釋出的塑化劑和塑膠微粒會大幅增加。所以,別以為用紙餐盒就能避開塑化劑的危害。如果便當真的需要再加熱,最好還是換到盤子加熱。

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透過YouTube頻道「初日醫學」示警,塑膠微粒是帶有稜角的奈米級碎片,能輕易進入人體。它們不只會從腸胃道滲入血液,更會隨著血流竄遍全身,囤積在肝臟、腎臟等重要器官。更令人擔憂的是,它們甚至能穿過血腦屏障,跑到我們的大腦裡,引發神經發炎,顯著增加失智症的風險。

張家銘醫師指出,血腦屏障是大腦的關鍵保護機制,能有效阻擋許多外來物質,確保神經系統的安全。但令人擔憂的是,一旦塑膠微粒突破這道防線進入腦部,可能對其造成危害。研究顯示,失智症患者腦中的塑膠微粒含量,比一般人高出五倍。此外,塑膠微粒還可能誘發身體的慢性發炎反應,甚至干擾人體正常的荷爾蒙平衡,造成女性屁股和大腿囤積更多脂肪。

相關文章

年夜飯太澎湃吃不完? 隔夜菜處理要當心

不沾鍋何時該換?譚敦慈傳授簡單檢測法 廠商曝1招復活

助婆婆挺過化療 譚敦慈端出「重口味」抗癌特別料理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