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週刊 2025.07.11 23:40 臺北時間

經典溯源 / 逆襲的王者!KING SEIKO 的再定位之路

記者|鏡週刊

這幾年每次提起 King Seiko(KS),多數人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是它目前排在 Grand Seiko(GS)之下的市場定位。然而,隨著今年 KS VANAC 的重大回歸,那段曾被遮蔽許久的品牌歷史,正逐步重見天日。事實上,在1960~70年代,KS 與 GS 曾並列為SEIKO的雙高階品牌。KS 出自第二精工舍,是對應諏訪精工舍GS 的技術挑戰者。兩者在準度、機芯結構與設計理念上相互競逐,並非主從關係。

從 Cal. 44 的起點到高振頻 Cal. 45,再到今日採用升級版 8L45高階機芯的現代 VANAC,KS 的歷程是一段關於「如何在內部競爭中爭取自我定位」的逆襲故事,也是一段見證日本機械錶工藝真正成熟與進化的關鍵篇章。

曾被視為配角的 King Seiko,隨著VANAC 的回歸,重新喚醒深埋的品牌記憶。

並肩爭鋒,技術競逐:KS與GS的誕生背景

1960 年代初期,SEIKO並非統一體系,而是一個由兩大製錶工廠:長野的諏訪精工舍(Suwa Seikosha)與東京龜戶的第二精工舍(Daini Seikosha),共同構成的雙核心結構。這兩座工廠雖同屬SEIKO 集團,但彼此各自研發、獨立測試,在內部形成高度制度化的技術競爭關係。當年,諏訪精工舍推出GS,立下挑戰瑞士天文台等級準度的品牌目標;不久後,第二精工舍則發表KS,作為第二精工舍對諏訪精工舍的正面回應,展現同樣追求極致精度與製造品質的企圖心。

第二精工舍最初是精工舍位於東京龜戶的製錶部門,1937年被拆分為獨立製造商。

這是一場持續十數年的製錶實力拉鋸戰。1956 年,諏訪精工舍推出 Marvel 機芯,以大尺寸齒輪系統與穩定耐用的結構設計,確立其在中高階機械錶領域的技術地位。面對這項成果,第二精工舍並未缺席,於 1958 年發表 Cronos機芯,隨後於 1960 年左右進化為 Cal. 54A 系列,展現出同樣成熟的工程品質與精密組裝能力。首只 KS則於1961 年推出,此型號在當時定位為與GS平行的高階系列。

到了 1964 年,第二精工舍推出 Cal. 4402,也就是後來 44KS 的核心,具備停秒功能與高穩定性的基礎結構,並與稜角分明的錶殼造型相得益彰,逐步奠定 KS 系列的設計語彙與品質形象。四年後的 1968 年,KS 高振頻機芯 Cal. 45 系列誕生,包含 Cal. 4500、4502、4520 等型號,振頻提高至 36,000 vph,反映出第二精工舍對精準度的不斷追求。

諏訪精工舍此時建立了符合瑞士天文台標準的內部測試流程,穩定推廣GS 於國際舞臺;第二精工舍則以實際參賽為策略。1967 年,第二精工舍以 36,000 vph 高振頻的 Cal. 052 機芯取得瑞士 Neuchâtel 天文台比賽第四名(同年還囊括多個前十名位置),震撼國際鐘錶界;隔年 1968 年再以 Cal. 4520A送測挑戰瑞士“Observatory Chronometer” 天文台級機芯證書,共 73 枚通過認證。同時,GS在日內瓦天文台機械錶組亦拿下 4~10 名,進一步奠基SEIKO在高精度機械錶領域的國際地位。

從挑戰者到自我定義:KS的進化軌跡

具體舉出五款代表型號,便可清楚看出 KS 的製錶哲學與設計美學的演化路線:

1.King Seiko J14102(1961)

KS 系列的起點,採用第二精工舍自製手上鍊機芯(25 石、18,000 vph),為 KS 奠定獨立於 GS 的品牌地位。此型號採用立體時標刻度,標誌著第二精工舍的設計語言初步成型。

2.King Seiko 44-9990 / 44999(1964)

採用 Cal. 44A,具停秒功能,為 KS 歷來最具辨識度的型號之一。稜角分明的錶殼設計與厚實錶耳,為之後GS奠定「Grammar of Design」的形式基礎。

3.King Seiko 4420-9990 Chronometer(1966)

採用 Cal. 4420,為 KS 首度獲得 Chronometer 認證之型號,並首次使用金屬獅子徽章背蓋。這不僅象徵其準確度達天文台等級,也彰顯其工藝地位。

4. King Seiko 45KCM(1969)

採用 Cal. 45 系列(36,000 vph 高振頻),為 KS 首見帶日曆的 Chronometer 款式,並有少量 Superior Chronometer 規格,與 GS V.F.A. 採用相同機芯基礎,為當年 KS 精度調校的最高等級。

5.King Seiko 5626-7000 / 5626-7040(1970 年代)

採用自動上鍊 Cal. 56 系列,具有快速調校與即跳日曆功能。此係列為 KS 最後一代大量量產機型,設計轉向柔和圓潤。Cal. 56後來成為1970~74年GS的機芯來源。

2022 年SEIKO推出名為 “The King Seiko Collection” 的KS復興系列後,市場反應卻不如預期熱烈。

藏家眼中的KS:從冷門到熱炒

在GS品牌獨立之前,KS曾經被視為 SEIKO 歷史中的遺珠。相較於 GS 長期受到品牌資源集中投入,KS 在價位、曝光度與設計語彙的一致性上顯得較為模糊,然而,也正因如此,它在古董錶收藏市場反而形成一片充滿可挖掘性的潛力版圖。對於資深藏家而言,KS 的最大魅力在於「細節層次的探索性」。初代 J14102 的金質立體時標、44KS 上首次出現的獅子徽章、獲得 Chronometer 認證的 45KS,甚至極為罕見的 Superior Chronometer 款式,每一枚都蘊藏著豐富歷史與製錶變化的線索。

然而,2022 年SEIKO推出名為 “The King Seiko Collection” 的KS復興系列後,市場反應卻不如預期熱烈。此系列採用的 6R31 自動機芯雖具備 70 小時動力儲存,但其精度僅達 +25/-15 秒/天,與同樣採用 6R系列機芯的 Presage 系列無異,並未展現 KS 曾經擁有的高精準度水準。錶迷批評,若以 KS 的歷史定位來看,原本應採用 4S系列機芯才較為適切。這使得該系列被戲稱為「Presage Lite」,對老玩家而言,形象與期望落差明顯。

直到 2025 年,KS 推出以 1970 年代 VANAC 為靈感的復刻系列,終於讓錶迷看見品牌技術回歸的誠意。新作採用 8L45 自動機芯,這枚機芯為 GS 9S65 的衍生版本,擁有 28,800 vph 振頻與 72 小時動力儲存,日差達到 +10/-5 秒/天的水準。機芯由岩手的雫石高級時計工作室(與 GS機械錶相同產線)製造,整體規格與品質大幅提升,終於符合 KS 作為高階機械錶的歷史厚度。

復興的可能與界限:KS該往哪裡走?

就目前觀察而言,KS 的當代表現尚未真正穩定成型:一方面,它被擺在GS 與 Presage 之間,定位略顯模糊;另一方面,從 6R31 到 8L45 的機芯配置也顯示品牌策略尚在摸索階段。若品牌欲實現真正的復興,或許必須先回答一個關鍵命題:KS應回歸自我定位,成為風格清楚、技術成熟的獨立系列?抑或繼續作為GS之外的另一層次選擇?

若選擇前者,便需要在設計語彙上進一步建立專屬風格,跳脫對 GS 的視覺借鑑,也避免一味仿古;若選擇後者,則需誠實面對高階製錶對於機芯規格、設計理念、定價策略與品牌信任度的整體要求。2025 年 VANAC 的回歸無疑展現了 KS 在現代語境下的設計潛力與工藝表現,但這是否能成為未來新系列的基準,仍有賴SEIKO是否願意投注足夠資源,讓這段源自第二精工舍的製錶血脈,重新在今日的高級製錶市場上站穩腳步、高調發聲。

●品牌:SEIKO

●錶名:King Seiko VANAC SLA083

●功能:時、分、秒指示;日期顯示

●機芯:8L45自動上鏈機芯

●動儲:72小時

●材質:不鏽鋼

●錶徑:41mm

●防水:100米

●定價:NT$95,000

相關文章

【人物專訪】一堂遠道而來的設計課!SEIKO手錶設計師松本卓也專訪

《新錶2025》一甲子的深潛傳奇!精工 SEIKO 推出日製潛水錶 60 週年限量紀念款

工藝解碼/效率,不靠複雜取勝!GRAND SEIKO Dual Impulse Escapement如何重寫擒縱系統規則?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