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急速老化,照護問題襲來,政府不容忽視。
鏡週刊 2025.08.19 14:00 臺北時間

理財專題/迎戰失智風暴 三防線撐住家庭經濟

記者|鏡週刊

當照顧失智患者成為一場難以抽身的長期抗戰,除了情感與體力的耗損,對家屬而言更是一場財務持久戰。政府雖透過長照2.0減輕部分負擔,長照3.0也將於明年上路,卻仍無法完全遮風避雨。

在這場風暴中,唯有善用政府資源、規劃保險與資產信託,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方能穩住生活步伐,撐過挑戰。

「看不到盡頭的消耗戰」,這是所有照顧失智患者必然承受的煎熬,除了身心疲憊,還有無止盡的經濟壓力。台灣失智症協會祕書長陳筠靜指出,失智症不同於其他病症,往往在初期就會出現危及自身與他人安全的狀況,例如燒水忘記關瓦斯、無法分辨對錯,甚至造成財產損失。正因如此,許多家庭從一開始就選擇聘請看護,踏上一條既沉重又無法預見終點的照護長路。

藝人謝祖武就曾公開照顧失智媽媽的財務壓力,他提到媽媽罹病8年期間,初期每月支出約2萬至3萬元,病情惡化後,隨著媽媽走失全家人尋找、甚至出現妄語等症狀,每月照護成本暴增為6萬至7萬元,最後入住專門長照機構,每月開銷高達10萬元。

東吳大學社工系教授洪惠芬指出,老化人口增長,照護是未來無可避免的問題,對輕度失智家庭來說,政府資源可提供部分協助,減緩照護壓力,但當輕度患者惡化成中重度時,社會資源能否承接得住值得正視。

隨著長照3.0即將上路,首度將50歲以下失智者納入照護體系,象徵政府開始彌補這塊長期被忽視的制度缺口,只是政策細節未明朗,而失智風暴卻已迫在眉睫,面對挑戰,除了善用現有政府資源,更必須提前自助、做好預防與財務規劃,才能在未來或將面對的漫長照護之路中不至於手足無措。

社會資源 善用政府長照減輕負擔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解釋,政府的長照服務並非直接補貼家屬費用,而是以減輕家屬照護負擔的角度出發,即以家屬使用服務、政府給補助的概念執行。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副執行長張瑋芩指出,政府的長照服務是以減輕家屬負擔的角度出發給予補助。

目前政府將長照失能程度分為第2級至第8級,失能程度越高,可申請的服務額度越高,第2級為輕度失能,第8級為重度失能。長照2.0的每月居家服務額度上限,取決於失能等級,等級越高,獲得的使用額度越高。

長照2.0提供失智者、家屬四大類服務,分別為照顧及專業服務、交通接送、輔具及喘息服務,每類依據失能等級有不同上限。以照顧及專業服務為例,第2級到第8級失能者,每月補助1萬20元到3萬6,180元不等。

以第8級失能並患重度失智症者為例,照顧需求包括日常生活、沐浴、餵食等,若未使用長照服務,相關支出須由家屬全額負擔,但透過長照2.0提供的居家服務,最高可拿到84%補助。以使用居家服務總額3萬3,410元為例,補助後家屬只需負擔5,346元;患者往返醫院、診所也有補助,若月交通費1,840元,補助後自負額是30%,家屬只需付552元。

至於明年上路的長照3.0,較大改變是有外看的家庭能使用社區式服務照顧,一樣以失能等級評估,可申請一萬至3.6萬元補助,放寬能使用30%額度,減輕外看壓力。

保險補強 選終身長照險最優解方

面對失智帶來的鉅額支出,光靠社會資源遠遠不夠,家庭若要撐得久、撐得住,自助是關鍵。以日前衛福部核准兩款針對早期阿茲海默症的新藥為例,一次療程為1年至1年半,但需自費100萬元至150萬元。專家直言,現階段失智照護的龐大負擔也只能夠靠保險勉強撐住。目前市面上有重大傷病險、長照險能轉嫁失智症的看護、醫療支出。

失智症新藥來了,日前新北亞東醫院為患者施打全台第一針。

要注意的是,失智症雖是健保規定的重大傷病,但要拿到重大傷病卡相對困難,至少要中度失智,且伴隨妄想、憂鬱等精神疾病,「更麻煩的是,失智屬慢性精神病,多家保險公司針對慢性精神病理賠還打折,或只退還保費、不理賠。」禾亞保經業務副總陳俐縈指出。

以遠雄人壽1年期重大傷病險為例,罹患失智症是退還當年度保費,但保單持續有效,如果罹患其他重大傷病仍會理賠;富邦人壽的終身重大傷病則採打折理賠,理賠後保單終止。

「相較之下,長照險是較好的選項,但需中度以上失智才有機會理賠。」陳俐縈說。只是長照險最讓人詬病之處就是貴,以及每年須符合長期看護的狀態才能繼續理賠。雖然現在有保險公司推出持續理賠4年後,第5年起就不需每年評估的產品,如南山人壽、凱基人壽都有增加此類批註條款,但為少數。

目前商業保險僅長照險能有效轉嫁失智長照風險,但需中度以上才有機會理賠。

而由於長照狀態多數已進入老年,建議以終身或類終身(理賠至85歲以上)、且沒有壽險理賠的商品為主。包括新光人壽「長照心安長期照顧終身健康保險」、台銀人壽「新全心守護長照險」,是目前較便宜的2張保單。以前者為例,40歲女性,月領5萬、繳費20年期,年繳保費6萬6,650元,20年總繳133萬3千元,最高賠付15年、180個月,共900萬元。

守護資產 設立安養信託確保用途

失智症另個問題就是罹病者認知功能喪失,財務若未妥善安排,容易被有心人濫用,「目前能守護資產最好的工具就是安養信託。」永豐銀行信託處資深協理林麗真強調,信託的特殊處不只幫忙「保管錢」,還會根據需求,確保這筆錢真正用於事先規劃好的用途上,如生活費、醫療費用等,讓患者和家人面對未來長照需求時能更安心。

信託的架構需有委託人、受託人、受益人及監察人4位,委託人(例如是失智長輩)與受益人為同一人為自益信託,受託人則可以是保管財產的銀行或可信任的人或機構,當中最重要的是監察人,因為有監督信託契約是否確實執行的責任,「監察人最好選兩位以上,可以安排順位制或合議制,確保信託資金不被覬覦挪用,也能是信任的機構,例如社福團體。」林麗真強調。

然而,即便安養信託被視為守護失智患者資產最有效工具,但全台65歲以上長者僅4.36%有設立。這不只是意識不足,更凸顯台灣在面對高齡與失智社會的資產防線上,仍有巨大的進步空間。https://youtu.be/oqfUipNF6YE

相關文章

理財專題/當疊債投資遇上美債三殺 債市風暴來襲

【理財專題】揭房產詐欺新手法 專家提醒3大防詐關鍵

理財專題/不靠建商也能翻新老屋 都更三條路自主更新勝出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