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工產能與市場將洗牌重組
印度長年與俄羅斯保有一定的聯繫,過往其軍事裝備多以俄系為主,有一定的熟悉度,印巴空戰後顯示印度無法將西方歐洲高科技融入現有體系中,加上與美國關係並無增長,可能讓其反思回到俄系裝備上。中國以規模化製造、整合式供應鏈與成本優勢見長;而印度具龐大市場、長期本土化(Make in India)政策,以及俄系裝備維修體系;俄羅斯在部分軍事領域仍保有先進技術,若形成「俄羅斯經驗/技術+中國設計/零組件+印度製造/組裝+第三地市場」模式,將重塑亞非拉等區域軍售格局,弱化美歐在中低端裝備的市佔,提升中方在全球備件與維保標準的影響力(彈藥、無人機、通訊加密模組、光電與彈上導引等模組),且將大幅延長俄系裝備的可靠度與裝備生命週期,間接削弱西方制裁與出口管制效果。
印度洋—麻六甲航路的戰略重塑
一旦新德里對北京採取「寬鬆中立甚至有限協調」,中國經印度洋能源生命線與中東—非洲補給線的戰略風險將大幅下降,對美日澳「南線牽制」與印太聯盟戰略是一記重擊,中國將有足夠的持久力維持一定的區域衝突,原本有利的態勢將完全反轉,印太地區西方聯盟國家的補給線反而受到威脅,美軍若與中國開戰,其兵力將難以顧及印太全區,若中朝俄同時發動攻擊,則有全線翻盤的可能。
中國除了在無人機領域之外,機載與艦載電子戰、戰場 AI、反艦與對地精準彈藥、衛星導航抗干擾等領域目前仍與西方頂尖有小段差距,然若中印朝伊俄出現標準協議互通(數據鏈、測試規範、抗干擾標準),將擴大非西方軍工圈系統裝備的相容性與擴張性,若其佔據主要標準的制定地位,則技術的反超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