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場戰爭的最大啟示之一是火砲與彈藥的再度崛起。冷戰後歐美大幅削減火砲產能,認為精準飛彈將取代一切,但從烏俄戰爭這種大規模的全面戰爭來看,每天消耗數萬發砲彈的現實,讓北約不得不重啟大規模生產線。美國也已批准投資擴增155公釐砲彈產量以及重啟M777榴彈砲生產線;德國Rheinmetall協助烏克蘭建立新工廠、波蘭與捷克也迅速加入砲彈生產供應鏈。
這種消耗戰驅動需求的模式,帶動了全球彈藥價格與火砲出口市場的熱潮。從北約成員到亞洲盟國,各國紛紛強化彈藥庫存,確保一旦爆發長期衝突,不會重蹈俄軍倚賴北韓的砲彈荒或烏軍倚賴外援無彈可打的窘境。
德法波軍工企業的擴產與合作模式
歐洲是烏俄戰爭的最大影響者,德國的萊茵金屬Rheinmetall公司除了與烏克蘭國防工業集團(Ukroboronprom)成立了合資公司,生產軍用車輛裝備,同時建立火砲與彈藥工廠外,其Sky Ranger在烏克蘭的實戰表現也吸引許多國家詢問,並預計與匈牙利、澳洲建立合資工廠。法國Nexter公司主打在烏克蘭實戰中表現優異的凱薩CAESAR自走砲,因為實戰的成績使其受惠於訂單暴增。波蘭PGZ則受惠於政府「東翼盾牌」計畫由於波蘭近年為了防範俄羅斯可能的入侵,大幅提高軍費在GDP的佔比,除了採購許多新式裝備外,也成為歐洲東線最重要的軍工生產基地,並與韓國合作生產K2戰車與K9自走砲。
這種跨國合作並在本土生產模式,未來將在歐洲普及,也是目前世界的主流。一方面確保供應鏈安全,另一方面也分散地緣政治風險,歐洲軍工因此逐漸擺脫對美國的絕對依賴,形成區域自主軍備生態系統,而今年的台北國際航太暨國防工業展也有看到此一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