貸款成數腰斬 購屋自備款壓力如山
根據市場觀察,許多購屋者原先預期能從銀行取得八成左右的房貸成數,然而在限貸令實施後,實際獲批的額度卻驟降至六成甚至七成。這看似微小的百分比差異,對於動輒上千萬的房價來說,卻是數百萬元的現金缺口。對於一個努力存錢的小家庭而言,這筆額外的自備款無疑是巨大的負擔。不少民眾表示,原以為能順利貸款八成,但在限貸令下最多只能貸款七成,這意味著需要額外再拿出超過一百萬元的現金,否則購屋計畫只能暫停。
隱藏成本浮現 購屋不再只是「房價」
除了自備款的壓力,部分銀行為了規避風險,會提出附加條件,要求購屋者額外購買房貸壽險。雖然這些條件在某些情況下能幫助購屋者取得較佳的貸款利率,但對於原本預算就吃緊的消費者來說,這又是一筆額外的開銷。而這類隱藏成本的浮現,讓購屋的過程更加複雜,也讓消費者對銀行的貸款條款感到不滿。
年輕首購族的夢想碎裂
在限貸令下,受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年輕的首購族。他們多數缺乏足夠的積蓄,購屋資金很大一部分仰賴父母的資助。然而,當貸款成數降低,所需自備款增加時,這筆現金缺口往往超出了年輕人及其家庭所能負擔的範圍。
政策立意良善 執行細節卻成民怨
房市的穩定固然重要,但穩定的基礎應建立在保障購屋者的權益與居住正義上。限貸令的實施,讓許多消費者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專家也分析,政府要能夠傾聽民意,重新審視這項政策的影響,並提出更具同理心、更符合實際需求的配套措施。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住者有其屋」的社會理想,讓每一位努力生活的民眾,都能在安穩的家中,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