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週刊最終回。(讀者提供)
財經 2025.05.19 18:51 臺北時間

當新聞記者不再「跑」新聞

作者|外部公評人翁秀琪

目前40 歲至 60 歲之間的媒體人,他們可能曾與《壹週刊》搶過獨家、對蘋果日報的手法應該是又愛又恨,也親歷了媒體倫理與狗仔文化的辯證年代。 這批人,今天有些已成為新聞圈的主管、有些離開新聞界,也有些仍堅守第一線。

這些媒體人應該都還記得,昔日的《壹週刊》封面曾是台灣媒體每週三爭相報導的「現成頭條」。每到該週刊出刊日,一些自詡為正派的媒體,左手譴責《壹週刊》和蘋果日報的聳動作風,貶之為「八卦媒體」,右手卻又禁不住猛抄其爆料內容,毫不手軟。 這些媒體為了顧及面子,往往故意不提週刊名稱,只含糊稱「某週刊報導」。 這種偷梁換柱式的引用看似高明,實則是對新聞專業和新聞倫理的公然違背。

2010年,《壹週刊》以封面調查踢爆時任總統陳水扁之子陳致中涉嫌召妓的醜聞(2010年7月22日第 477 期),刊出陳致中座車接送應召女的照片並附上錄音檔,甚至連召妓對象綽號「妮可」的應召女都訪問到了。陳致中對此提起民事訴訟,要求《壹週刊》賠償200萬元,但法院最終判決他敗訴。此外,法院認定陳致中的手機曾撥打應召站電話,並與報導中的手機號碼相符,進一步加深了外界對事件的關注。[1]

當時許多電視台與新聞網站在跟進報導時,依舊打著馬虎眼,只說「有週刊爆料某政治人物召妓」,絕口不提消息來自壹傳媒。 這些抄《壹週刊》的記者扮演的不是調查記者,而是坐享其成的新聞搬運工。

當年《壹週刊》內容被競相盜用的其實不只桃色新聞,企業界的獨家消息同樣淪為媒體抄襲對象。 例如,2016年左右,裕隆集團董事長嚴凱泰病危住院的消息原本相當低調,《壹週刊》接獲獨家線報,稍加查證後在網路快訊發出約300字短報導,結果「沒過多久,其他新聞網站也陸續出現同樣一則新聞」[2]。令人訝異的是,這些跟進媒體的內容與《壹週刊》發出的快訊「大概就跟我們發出去的那300字差不多,卻完全沒有標註引述或轉載自《壹週刊》」[3]。

赤裸裸的抄襲行徑,充分暴露出部分媒體不願投入採訪成本、只想躺收週刊現成材料的惰性。

從政商權貴到演藝圈明星,《壹週刊》記者辛苦挖掘的獨家內容無一不成了部分媒體的免費自助餐。 例如知名主持人私生女、天王巨星緋聞等轟動一時的週刊爆料,無不在刊出當日迅速被電視、網路媒體翻炒成多條「後續新聞」。早年吳宗憲的私生女事件即是一例——《壹週刊》曝光後,各家媒體跟進炒作,但很少有記者願意親自多跑一趟求證。 即便進入新媒體時代,情況依舊沒有改善。

如今,《壹週刊》換成《鏡週刊》,老習慣卻更變本加厲。 2021年6月,《鏡週刊》獨家報導菲律賓官方來函願意承認臺灣國產疫苗,引發各家媒體爭相轉載炒作;諷刺的是,當日晚間菲國官方即出面否認這項傳聞。一則未經查證的週刊快訊,就這樣被無數記者複製轉發,差點釀成國際烏龍。

再看2022年《鏡週刊》連續報導各政黨政治人物的抄襲醜聞(如某前院長研究報告抄襲、某新竹市長參選人論文抄襲),內容詳實有憑有據,引來當事人提告反擊。可笑的是,一些平日愛批評週刊的媒體這時候卻對爆料細節絕口不提來源,好像那些翔實資料是自己「查到的」似的。再如2023年《鏡週刊》報導台南市議長賄選案,隔天多家電視新聞直接引用爆料內容,不僅未提《鏡週刊》,還自製動畫模擬畫面、補錄語音,營造現場採訪的假象。

另以2024年8月11日《鏡週刊》揭露「木可資金詭異回流柯營」為例,當晚與隔日,多家媒體幾乎同步轉載內容,甚至使用「本報調查」、「掌握獨家」等語言混淆視聽,毫無標註來源。

這種明目張膽的「資訊寄生」,不只是對努力跑獨家的媒體及記者的不敬,更是對讀者知情權的剝奪。媒體不再投入調查,反而將《鏡週刊》當作「內容供應商」,久而久之,台灣新聞只剩「包裝」而無「內容」,只剩「抄襲」而無「追查」。

新聞自由不是假借原創的外衣去進行抄襲,而是要建立在誠實、透明與專業的基礎上。若這種「抄週刊、不引來源」的歪風不止,台灣新聞業距離徹底崩壞也不遠了。記者職業的尊嚴,不該葬送在Ctrl+C與Ctrl+V之間。

壹傳媒旗下的《壹週刊》在台營運近20年[4],雖然爭議不斷,但其揭發的國安密帳、政商貪腐乃至娛樂醜聞,確實多次引發社會波瀾。如今《壹週刊》停刊,《鏡週刊》接棒扛起調查報導大旗,秉持的仍是一份追真相的狼性與狠勁。然而,其他媒體是否跟著進步了?

很遺憾,許多新聞從業人員不進反退:採訪不出門,全靠一個滑鼠「複製-貼上」。 令人擔心的是,年輕記者們在這種畸形生態下是否會被養成一台剪報機器,而讓新聞的獨創價值蕩然無存。 試問沒有採訪哪來真相? 當媒體貪圖速食資訊、拚流量勝過拚內容,當記者心安理得地做週刊的影子、 網路名嘴樂當週刊獨家新聞的複讀機,那新聞專業還剩什麼?

台灣新聞圈必須痛定思痛,抄襲週刊的獨家新聞過活,不是光彩,而是恥辱。繼續這樣下去,媒體終將耗盡公信力,自食惡果。記者唯有找回勇氣與骨氣,重拾親自奔走查證的舊道德與真本事,新的新聞時代才有可能峰回路轉。否則,我們只能眼睜睜看著新聞記者追真相、拚獨家的精神一點點被侵蝕殆盡,最終留下空洞的標題和可悲的笑柄。

[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8%87%B4%E4%B8%AD?utm

[2]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909-taiwan-pei-wei#:~:text=

[3] 同前註。

[4] 《壹週刊》於2001 年 10 月在台灣創刊;《蘋果日報》於2003 年 5 月在台灣創刊。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