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23.12.27 13:00 臺北時間

【藝文特輯】臺中國家歌劇院駐館藝術家計畫 推動城市藝術能量

臺中國家歌劇院自2017年起展開「歌劇院駐館藝術家計畫」,鼓勵具獨特視野及發展潛力的藝術創作者提案。於兩年駐館期間,歌劇院提供豐富的軟、硬體資源支持,與藝術家攜手合作,共同研究、實驗、打造創新觀點的作品,並透過邀請民眾共同參與的工作坊或推廣活動,以及藝術家的駐地觀察,深化與中部民眾生活的連結,推動城市藝術文化。駐館藝術家計畫至今已進入第四屆,過往合作過的藝術家類型多元,包含編劇、導演、插畫家、繪本創作者、新媒體藝術家、跨領域藝術家、編舞家、作曲家等。

藝術家駐館創作,深化在地連結

第四屆「歌劇院駐館藝術家計畫」在歷經書面審查及面試兩階段評選後,由編舞家陳武康、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葉廷皓、玻璃藝術跨域創作者張博傑獲選。駐館期間自2023年1月開始,持續至2024年成果展演後結束。為期兩年的駐館創作成果發表,不限定在劇場空間之內,依照作品屬性,也有可能在歌劇院公共空間進行,打破對歌劇院空間運用的想像。

為了深化在地連結,三位藝術家於駐館期間,每年至少有90天駐地臺中,進行創作研發及藝文推廣活動。歌劇院期待駐館藝術家不只是駐館,同時是駐城、推動城市文化發展的一股力道。鏡新聞團隊獨家專訪三位駐館藝術家們,為讀者搶先一探創作理念。

編舞家/陳武康

陳武康現任驫舞劇場藝術總監,曾獲2007年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近年,他與泰國當代舞蹈大師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合作,進行「打開羅摩衍那的身體史詩」調查研究計畫,走訪泰國、柬埔寨、緬甸和印尼,使他深刻感受到因為語言隔閡而造成的歧視、跨越國界帶來的文化衝擊,以及不同宗教裡的生死觀點。

陳武康希望能藉由作品探討道德倫裡中如何「好死」的議題

駐館創作《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將於2024年6月首演。這件作品從臺中東協廣場田野調查出發,透過影像、物件、肢體及口述死亡故事的採集,探討道德倫裡中如何「好死」的議題。陳武康企圖透過舞蹈促使觀眾重新思考死亡這個每個人都必須面對的議題,以及如何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生命。

新媒體藝術創作暨教育者 / 葉廷皓

葉廷皓是一位具備新媒體藝術創作者與教育者雙重身份的藝術家,現為實驗音像推廣團體「噪流」負責人,其專業領域涵蓋程式動態影像、實驗聲響以及表演藝術,作品聚焦於探索聲音與影像之間的關聯,以錯誤美學為出發,企圖尋找屬於新媒體時代的諧擬與辯證。

希望透過這次駐館作品,將聲音跟影像有良好的搭配互動,讓觀眾也能親身體驗他的感動

葉廷皓全新駐館創作《幻響》(暫名)預計於2024年在歌劇院凸凸廳世界首演,此作品利用聲波的反射與散射作用,於凸凸廳特有的不規則曲面空間中,製造較長的迴聲和混響效果,並依著此種特殊環境音場,設計對應的互動影像。光影與聲音在凸凸廳中流動飛躍、即時幻化,引動觀賞者自然而然沉浸其中。

玻璃藝術跨域創作者/張博傑

玻璃藝術跨域創作者張博傑曾獲多項重要獎項,包括日本富山國際藝術大展銀牌獎、Taiwan Design Best 100、金玻獎銀賞、台北美術獎、全國美術展金獎,創作多以數位生活工具使用經驗為發想,並和參與者共同書寫敘事日常,深入探討人與人之間細微的連結、不可見的交會,以及個人到群體的生命經驗。

張博傑希望透過駐地創作,能給予窗花新的詮釋或記憶點

張博傑以多元領域的方式探索未知,駐館創作《Relight + PROJECT》預計於2024年秋季展現。這個展覽以「窗花記憶」為核心,與聲音、影像、裝置藝術家共同創作,並透過工作坊蒐集民眾的回憶故事,並將參加者帶至工作坊的珍藏物件與玻璃鑲嵌結合,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展示品。在本次訪談中,張博傑表示,此次駐館藝術家計畫,並非單純的展現藝術家或個人的藝術計畫,其任務與價值更在於民眾能夠輕易暸解創作過程,並產生在地民眾的回憶與脈絡,對原有的窗花印象,可以有新的詮釋或記憶點。

臺中國家歌劇院攜手這三位優秀的藝術家,期盼能夠透過他們的創作,豐富臺灣藝術文化,同時拉近藝術與社區的距離。

【作品演出介紹】

編舞家/陳武康《無奈中消失也是積極中的幸福》

· 預定演出時間:2024/6/8(六)14:30、19:30,2024/6/9(日)14:30

· 以臺中東協廣場為起點,探討移民家庭面對死亡的經歷,透過影像、物件、肢體、口述方式,以及死亡故事的採集,積極面對死亡的議題。

新媒體藝術創作暨教育者 / 葉廷皓《幻響》(暫名)

· 預定演出時間:2024年8月底至9月初首演

· 利用歌劇院凸凸廳的特殊環境,運用聲波產生之反射與散射,創造環境音場中的迴聲和混響效果,結合互動影像,打造身臨其境的藝術體驗。

玻璃藝術跨域創作者/張博傑《Relight + PROJECT》

· 預定展出時間:2024年9月底

以鑲嵌玻璃工藝為核心,探索在地回憶故事,結合「共同的回憶」、「逐漸消失的事物」、「藝術計畫」三個創作方向,打造一個融合玻璃藝術的非典型劇場。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