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幕 2022.04.22 22:01 臺北時間

千錘百錬 用靈魂打造藝術手工刀

記者|鏡新聞

早期台灣農村社會,打鐵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務農需要的農具,或是打獵需要的山刀,都需要打鐵店製作或修繕,但隨著產業轉型機器取代人工,打鐵業也逐漸沒落,但這項幾乎要消失的產業,在余奕彰的手中有了不一樣的新風貌,11年前航太系畢業的他,放棄了當機師的機會,毅然接下父親辛苦經營50年的打鐵店,從頭開始學起,每天得要耐著上千度的高溫,反覆敲打讓鋼鐵成形,這樣的工作環境,已經沒有什麼年輕人願意加入。

但這項在外人眼中的夕陽產業,透過年輕人的思維,將工藝融入藝術,提升手工刀的價值,有許多人都搶著收藏,余奕彰甚至還開設體驗營,讓更多人接觸到打鐵,延緩他沒落的速度。

這家傳承兩代的打鐵店,是桃園大溪,少數還保留著傳統技藝的店家,光看顏色,就可以判斷爐火溫度,這樣的功力,是余奕璋接下家業這11年來的累積。

製刀工匠余奕彰:「我們今天要做的就是,傳統原住民的山刀,山刀的形式是要做泰雅族的形式的為主,因為我們這邊大溪,復興鄉那邊山區都是泰雅族居多。」利用高溫,將堅硬無比的鋼材燒紅燒軟,趁熱敲打塑形。製刀工匠余奕彰:「一般適合我們鍛造的溫度,大概是900度到1100度,過熱也對這個鋼材不太好,過低的話也不利於鍛造,所以一般我們都會抓900到1100度左右,是最適合鍛造的溫度。」(完整版請觀看影片)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