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進成在台視工作約30年,經歷台灣無線電視台由盛轉衰的過程。
鏡週刊2025.11.07 05:40 臺北時間

繪聚四代青春2/他靠手工繪景扛13檔節目 打造《龍兄虎弟》太空站娛樂中心

吳進成的菜鳥時期最早接觸的是《五燈獎》《快樂小天使》與《我愛紅娘》,「 沈春華那個時候還不是主播,是兒童節目主持人。」吳進成從棚內觀察開始,之後學搭景、運鏡,再到獨立負責美術指導,最高紀錄同時兼顧戲劇、綜藝、社教類共13個節目,他劈里啪啦講了一串,一般人只記得幾個熱門節目,他卻是每個細節都清清楚楚,「早上在古裝劇,晚上就在錄《龍兄虎弟》,有時候真的會時空錯亂啊。」

沒有電腦協助,所有圖皆是一筆一畫親手繪製,線條繁複但極為細緻。看他翻出設計圖與實景照放在一起對比,才明白為何照片都是遠景,人物皆小到難以辨識,因為他與觀眾重點放在偶像身上不同,他的相機鏡頭對焦的一直都是布景。

「從我開始才有主題式的綜藝場景。《龍兄虎弟》我設定成『太空站的娛樂中心』『太空艙』,搭起來完成品有星際感。張菲進棚看到就嚇到,開場就誇張地說:『這是幾千萬的布景啊。』」

90年代《龍兄虎弟》是週末收視率最高的綜藝節目,吳進成為不同單元設計不同布景,有時歌手錄1首歌曲就會換2個布景。(吳進成提供)

80、90年代,看電視是全民運動,歌手上節目打歌,一首歌甚至要換二個景,每個景都是成本,但製作單位為了收視率都願意花錢追求最好的效果。吳進成細想在台視工作的那些年,綜藝、戲劇與活動的製景費用算起來要上億元。他找出一張藍曬圖,那是1995年的一場勞軍晚會,「我們在港口搭舞台,旁邊有3架戰機,因為是海軍,我要求能夠有一台軍艦。」這些場景不只是舞台,更是他「畫出來的夢」。

「美術指導的腦筋都要無中生有。以前沒網路, 都靠自己找參考資料,會買圖鑑 ,外國書很貴耶!看一看,想辦法拼出像樣的東西。」

細節龜毛 楊麗花封大師

對比現在僅有2名師傅,早期台視木工廠有十餘名木工,美術組包括編內與外聘,最多曾高達101人,「那時候沒有重播的啦!」吳進成說到,當年製景組分早、中、晚班,晚班師傅直接睡在公司,以應付隨時可能變動的場景需求。他與木工、電工、搭景師傅們密切合作,把設計圖以最快速度變成實景,吳進成慶幸那時雖已結婚,擔任教職的太太住在宜蘭,他才能常常為工作「夜不歸家」。

要說當時最紅的當屬楊麗花歌仔戲,縱使那年代的觀眾都認定「楊麗花就是要配許秀年」,但從少女到老婦都幻想要嫁給楊麗花,「楊團長登台的時候,台下都丟金子上台耶!」回憶起當年盛況,吳進成忍不住笑出聲。「以前都三代、四代同堂,阿嬤要看歌仔戲,家裡老老小小都不敢轉台。」於是四、五、六、七年級生在晚上6點半至7點,大概都有吃飯配歌仔戲的記憶。

「電視歌仔戲迷人之處在於可以特寫,角色的眼神、他的笑、他的哭都很清楚,就會一直抓住觀眾的心。」那時的廣告商,甚至要先上其他六個節目的廣告,才能排進歌仔戲。楊麗花歌仔戲的美術指導幾乎都是吳進成。他自謙說,因為歌仔戲幕後工作繁複、不易,沒人想接手,一旁的老同事出言更正,是因他已成旁人難以超越的天花板,「沒人敢在他之後接手。」

美術指導也被稱為「紙上導演」,當劇本交到吳進成手上時,他一邊讀本,腦中就開始解構場景,他必須預判運鏡,設計出鏡頭能捕捉到最佳角度、演員可以表演流暢的布景與空間。

從設計稿可以看出吳進成是細節控,「那也是楊團長需要的。我聽別人說過,她跟上面的長官講說:『這少年吔不錯喔。』楊團長以前叫我吳ㄟ,後來叫我大師。」

相關文章

繪聚四代青春3/電腦繪圖取代手繪 無線電視黃金期已經消逝

沒有名字的鐵牛1/入行一甲子 80歲才站上台成為主角

繪聚四代青春1/半路出家考進台視 他是國寶楊麗花最信任的「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