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哲永近日於臉書粉專「蘇哲永 藍鯨營養師 ft.吞嚥&長照這條路」提及,時常可在病床聽到「媽,別擔心,醫藥費我們有保險」的安慰話語,當以為年輕時買的保單會是一輩子的護身符,不過卻未注意到保單中記載「最高續保年齡」的那一頁。
蘇哲永直指,台灣大多數的「醫療險附約」,意即住院、手術、實支實付的主要理賠來源,其實都是有年齡上限,「最常見的,是到 75歲。有些早期的保單,甚至只到 65歲。」顯示當進入最需要醫療保障的年紀時,那張繳了2、30年的保單卻無發揮功能,而這也是長照路上最多人忽略且讓人心寒的「高齡保單懸崖」。
為何有75歲天花板?蘇哲永說明,在2、30年前,台灣人的平均壽命約落在75歲上下,對當時社會來講,「75歲」已經算是長壽的歲數,而過去醫療技術的限制,沒有那麼進步的醫療,因此保單才設計到這個歲數,符合當時對於「終身」的定義。而在那個年代將續保設在相對保守的75歲,是當時保險業為了能確保「永續經營」所採取的共同策略。
「那張舊時代的保單,就像一張來不及更新的地圖。它只是,跟不上我們這個,越來越長壽的時代了。」蘇哲永建議,拿出保單做總體檢,翻到「附約」,找到「最高續保年齡」,及思考保險的意義,若為醫療險就註定在高齡時離開,僅是「青壯年時期」的風險轉嫁。「真正能陪你到老的,是那些有『資產累積』性質的保險,才是你未來真正的『醫療預備金』」。
蘇哲永表示,儘管市面上有極少願意「保證續保至80歲以上」的醫療險,「但它們通常保費極高,且核保嚴格。這需要你主動去詢問、比較。」他認為該文的重點是,「保險,從來就不是買了就沒事。它需要你,像對待家人一樣,定期關心,時時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