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獨居的林稚晴(左)水災時受困家中自助餐店,在台北上班的女兒謝蔚庭(右)緊急請假回家幫忙清理。
鏡週刊 2025.10.01 05:40 臺北時間

讓光復成為動詞2-4/中午還營業的自助餐店 生財器具轉眼成廢鐵

記者|鏡週刊

身型嬌小瘦削的林稚晴站在終於被撬開鐵門的店門口,看大女兒謝蔚庭與志工忙進忙出,把室內堆至小腿肚高度的軟爛稀泥一鏟一鏟往外送,微微出神。今早之前她要領取食物與水,還得從自家二樓攀窗到隔壁鄰居家後,才能下樓外出,可以循正常「門路」進出讓她心理與生理負擔都減輕不少。

「誰想得到發生這種事?我在這邊這麼久,沒準備過雨靴,這雙還是女兒早上回來帶給我的。」64歲的林稚晴二個女兒都在台北工作、生活,15年前她與先生從三峽搬回花蓮光復鄉中正路上的夫家,接下公婆創立的自助餐店,幾年前先生過世後,剩她一人獨守。

23日做大水前,林稚晴剛拉下鐵門休息,「隔壁村有通知強制撤離,那時候我們都還在營業。後來我一個員工開車去觀察壩頂,打來說『老闆娘現在水很大,快點快點!要走要走!』結果來不及。」下午3點多,林稚晴急奔下樓,水竟已漫進家裡約四階樓梯高,傢俱、家電水上亂漂,沒有辦法的她只能垂直撤離。第一時間,她卻沒有打電話告知女兒。

「是姑姑傳訊息告訴我說家裡淹水,我打電話問,媽媽才傳照片。」隔著150多公里的距離,謝蔚庭心急卻因不確定交通狀況不敢貿然回家,「我媽也不讓我回來,她個性就是不想要麻煩小孩。」謝蔚庭只能詢問母親糧食與水是否充足、通報緊急應變中心。

「妳看這裡的狀況,她回來能幹麻?」林稚晴側過頭、背對女兒,口吻似嫌棄,漸紅的眼眶卻浸潤上濕氣。謝蔚庭不太服氣回嘴:「我至少可以上網求援啊!」這點,林稚晴無法反駁,「有些事還是年輕人才會。」

水災當日林稚晴家一樓的家電、家具都被沖倒毀壞,她只能躲在2樓避難。(受訪者提供)

那天謝蔚庭看到母親傳來家中慘況照片後,第一時間貼文尋求網友支援,在她到家前,已有3名東華大學學生在她家幫忙收拾。問她見到母親是否有戲劇化的淚奔環節,她搖搖頭,誠實說連感動母親平安無事的時間都沒有,「太急了,看到大家都在挖,東西放一放、雨鞋交給我媽,我就開工了。」

幾人一路忙到天色將暗,門前堆起一座待清的泥丘與成堆廢棄的鍋碗瓢盆鍋,生財器具成了廢物,讓林稚晴心頭一陣酸楚,老店能否重開,她也不敢確定。中午還有熱騰騰飯菜的店轉眼毀了,這天,謝蔚庭只能踩著爛泥去領回便當。至少眼下日子還是得過,飯還是得吃。

相關文章

讓光復成為動詞2-3/洪災猛烈 10分鐘就讓校園變成孤島

讓光復成為動詞3/怪手化身諾亞方舟 一路救起20幾人

讓光復成為動詞6/撤離通知只有國語和英語 原住民老人聽不懂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