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亞洲內容暨電影市場展於9月20日開展。臺灣館人氣爆棚。(文策院提供)
鏡週刊 2025.09.24 05:40 臺北時間

亞洲內容暨電影市場展 開展首日臺灣館人氣爆棚 四部紀錄片亮相釜山受國際矚目

記者|鏡週刊

國際影視產業盛事之一的韓國釜山「亞洲內容暨電影市場展」(Asian Contents & Film Market, ACFM)於9月20日正式展開,文化內容策進院(文策院)為協助臺灣優秀影視作品前進國際市場,自 2022 年與 ACFM 大會締結合作關係,今年第四度以合作夥伴身份參與展會,並設置臺灣館。

開展首日,臺灣館吸引大量國際業界人士到訪,現場氣氛熱烈、洽商會議滿檔,展現強勁國際商機與合作前景!此外,於開展當日下午舉行的「臺灣紀錄片提案專場」亦吸引滿場觀眾,紀錄片團隊也藉此機會與多國業界人士交流互動,建立國際人脈、洽談合作機會。

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左二)於臺灣館與業者交流。(文策院提供)

臺灣影視題材多元 創作能量爆發

今年臺灣館一共收錄超過兩百件作品,除了本屆入選釜山國際影展的作品外,也包括韓星振永來臺合作拍攝的臺韓愛情電影《那張照片裡的我們》、《女鬼橋》系列導演奚岳隆睽違兩年恐怖新作《無形》、金馬導演沈可尚歷時六年傾力製作紀錄片《我在荒野做了一場夢》、即將於10月開播的家庭成長劇《舊金山美容院》、改編自短篇小說集《觀看流星的正確方式》的耽美(BL)臺劇《向流星許願的我們》等內容,充分展現臺灣影視創作的豐富題材與能量。其中懸疑與驚悚類型尤其受到矚目,吸引不少國際業者前來臺灣館洽談,期待展開更多合作機會。

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於提案專場致詞,期待打造更多交流與合作的平台,讓臺灣的故事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的影響力。(文策院提供)

台灣紀錄片提案受矚目 吸引國際製作人關注

開展首日,文策院更攜手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Taiwan Docs,於市場展新設立的 WIP Doc Square 單元中舉辦「臺灣紀錄片提案專場」,帶來《重_力》、《廢墟的獨白》、《德日尚》、《被生下來的孩子》等四部作品,題材探索從個人生命經驗到社會議題,從文化傳承到全球挑戰,展現臺灣紀錄片的多元面貌。現場座無虛席,吸引來自全球的製作人、買家與策展人高度關注。

文策院董事長王時思於提案專場致詞表示,臺灣創作兼具在地深度與跨文化共鳴,在這個自由多元的社會中,創作者能自在探索各種主題,紀錄片更展現了獨特視角與普世價值。她指出,政府持續投入資源支持內容產業,文策院也致力協助臺灣創作走向國際,打造更多交流與合作的平台,期待臺灣的故事在國際舞台發揮更大的影響力。

製片林奕傑代表團隊介紹林婉玉導演作品《重_力》,記錄肢體受限的劇場工作者鄭志忠如何在日常與演出實踐中建立自我認同。(文策院提供)

四部紀錄片 兼具在地深度與跨文化共鳴

在提案專場中,製片林奕傑代表團隊介紹林婉玉導演作品《重_力》,記錄了肢體受限的劇場工作者鄭志忠如何在日常與演出中建立自我認同,挑戰主流敘事。無法到場的導演也特地拍攝影片向觀眾分享拍攝過程與心境;《廢墟的獨白》由導演廖憶玲與朱柏穎以獨特的實驗風格,直擊臺灣平宅拆遷前現場,結合廢墟影像、受訪者聲音與虛構日記,創造出如同裝置藝術般的觀影經驗。

《德日尚》導演蘇意惠以一位返鄉魯凱族青年藝術家親手築造傳統石板屋為契機,帶領觀眾走進部落,揭示族群、土地與時代的對話。導演也分享了名字「德日尚」在魯凱族語中的含義,並期望藉由拍攝德日尚的困境掙扎與不懈精神,產生跨文化的共鳴;《被生下來的孩子》為導演李卓媚及製片黃惠偵的作品,以導演個人記憶回望 90 年代澳門殖民與回歸的轉折,並向觀眾分享了自己的童年與家庭關係,在片花中藉由爸爸與自己的對話,讓觀眾探索了過去與現在。

《廢墟的獨白》由導演廖憶玲與朱柏穎以獨特的實驗風格,直擊臺灣平宅拆遷前現場。(文策院提供)

《德日尚》導演蘇意惠以一位返鄉魯凱族青年藝術家親手築造傳統石板屋為契機,揭示族群、土地與時代的對話。(文策院提供)

《廢墟的獨白》由導演廖憶玲與朱柏穎以獨特的實驗風格,直擊臺灣平宅拆遷前現場。(文策院提供)

相關文章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