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勞勃瑞福真的不想一直演些靠臉蛋取閱觀眾的角色,因為接演太多文藝片,處心積慮想爭取一些發揮演技的劇本。這種叛逆的精神意外地讓他在演起一些跟體制作對的邊緣人時,反而有一種反叛的帥氣,像是1969年的西部經典《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73年拿下7項奧斯卡獎、包括最佳影片的《刺激》(The Sting),堪稱是他演藝生涯代表作。
這種叛逆的精神,也體現在他演出「水門案事件」改編的《大陰謀》(All the President's Men),飾演當初《華盛頓郵報》揭發水門事件的記者。那是新聞記者還高高在上、工作內容充滿神聖,報紙也是人人所尊敬的年代,絕對不是現在的你我可以想像的。此外他還相當喜歡諜報題材,但這些諜報題材卻都是圍繞著被情治機關所拋棄的特務,像是《禿鷹72小時》(Three Days of the Condor)、《神鬼尖兵》(Sneakers)等。日後漫威請他在 《美國隊長:酷寒戰士》飾演雙重身分的秘書長,其實就是在致敬他的銀幕形象。
既然自己想要演的題材,都輪不到自己,那就自己拍吧!勞勃瑞福挑戰演而優則導,本來大家都等著看笑話,沒想到第一次當導演《凡夫俗子》(Ordinary People)就得到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殊榮,讓人再也無法輕視他隱藏在外表下的才華。
秉持這樣的叛逆精神,勞勃瑞福認為影壇應該要有勇氣,接納一些不同想法的電影人,於是1984年成立了日舞影展(Sundance Film Festival),專門邀請獨立製片一年一度來此發表他們的心血結晶。日舞影展果然成為培育獨立製片的搖籃,每年都有些看似小眾、離經叛道、甚至難登大雅之堂的佳作,都從這裡發光發熱,然後被主流片商買下,經過包裝後,在奧斯卡獎上奪冠。例如的《樂動心旋律》(CODA)就是先在日舞影展得到評審團大獎、觀眾票選獎和最佳整體演出獎,被Apple TV+出錢買下,日後才又在奧斯卡奪下最佳影片。
當然勞勃瑞福以導演、製片之姿,提拔了許多後輩,像是1992年執導的《大河戀》(A River Runs Through It),直接讓布萊德彼特(Brad Pitt)走紅,因為布萊德彼特簡直就是勞勃瑞福年輕時的翻版,外界也認為布萊德彼特可以說是他的接班人。他們在2001年《間諜遊戲》(Spy Game)終於有機會同台交手演出。
至於勞勃瑞福並不想拿來多說嘴的愛情電影題材,很諷刺的,替他付了不少帳單,還有留下一些經典畫面。像是《遠離非洲》(Out of Africa),梅莉史翠普(Meryl Streep)以本片拿下奧斯卡最佳女主角,可是大家只記得勞勃瑞福片中幫她洗髮的過場畫面。還有《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演唱的主題曲盪氣迴腸,搭配兩人有緣無份的故事,留下許多惆悵。乃至於《桃色交易》(Indecent Proposal)豪灑百萬美金,買下戴咪摩爾(Demi Moore)陪伴一晚。還有《因為你愛過我》(Up Close and Personal)跟蜜雪兒菲佛(Michelle Pfeiffer)在海邊戲水。總之片中男女主角的愛情故事芭樂又通俗,好多橋段都很八股,但是看過的人都沒辦法抵擋其中的魅力。
奧斯卡影后珍芳達(Jane Fonda)就4度與他合作過,表示在鏡頭前愛上勞勃瑞福一點也不難,因為他就是那麼帥。2017年他們最後一次合作Netflix文藝片《心靈的深夜對話》(Our Souls at Night),珍芳達就表示可以應劇本要求跟勞勃躺在同一張床上,真的是美夢成真,拍這部片根本就是自肥。可是一聽到他去世的消息,卻又忍不住哭泣。
我也記得在2000年時訪問過勞勃瑞福,親眼看到大銀幕上的偶像近在眼前,不得不說相當誇張,我連忙稱讚他本人真的更帥。他聽了還不忘自嘲,「現在喜歡我的女性可能都是銀髮族了」。當時聽他談日舞影展帶給影壇的改變,持續到今天依然沒有停止,我想電影人永遠都會記得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