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的早餐文化只能以豐盛來形容,出自總舖師之手的「魯麵」就是其一。
鏡週刊 2025.09.25 10:40 臺北時間

裴社長小吃手記10/豆菜麵肉粿魯麵牛肉湯 台南的早餐文化

記者|鏡週刊

這次去台南吃小吃,發現台南人非常重視早餐,許多店家都是早上五、六點就開始營業,而且台南人的早餐絕對不是清粥小菜,內容可豐富了。從牛肉湯、羊肉湯、魯麵、肉粿到豆菜麵、虱目魚粥還有菜粽,簡直應有盡有。這不是我說的,而是我要去台南吃早餐,私下偷偷問了一下台南市長黃偉哲,結果他推薦了一堆名單。我問黃市長,你最愛吃的台南特色早餐是什麼?他回答:「肉粿」。還說是台南一絕,好,台南的早餐之旅就從肉粿開始。

黃市長說吃肉粿,可是並没有指定哪一家。所以我拜託《鏡週刊》美食旅遊組幫我忙,結果挑選了台南市永康區的「大灣三王廟肉粿」。我到台南的第二天一大早七點不到就坐車直奔永康吃肉粿。

黃偉哲市長對大台南的早餐文化非常自豪,尤其推薦別處吃不到的肉粿,希望裴社長到台南一定要去吃吃看。

大灣三王廟肉粿的地址是台南市永康區大安街150號。要知道肉粿是永康一帶的地方性早餐,大灣三王廟肉粿本來開在三王廟附近的市場裡,後來因為土壤液化,市場拆除才搬到現在路口的鐵皮屋裡面。

「大灣三王廟肉粿」沒有招牌,只能看排隊人潮來認。

一大早剛到台南就去鐵皮屋前排隊吃肉粿。

這家店是從1976年阿嬤時代就開始做了,已經傳承三代。這個「傳承三代」的字眼在台南好像是通關密語,每一家都是傳承三、四代的老店。這家肉粿平日就幾乎都要排隊,假日會從一大早就發放號碼牌,賣完就沒有得吃了。

我一聽到肉粿直接聯想是白粿裡面有包肉,結果並不是,起碼三王廟肉粿並不是。我在攤位前向老闆娘點了小碗肉粿加蛋。結果老闆娘從鐵板旁邊拿了八顆像雞蛋大小的橢圓扁形白米粿,好漂亮,像和闐玉一樣。

一個個橢圓扁形的白米粿,在鐵板上煎得赤赤,香氣四溢。

只見她把米粿放在鐵板上煎到赤赤,又打了一顆蛋在鐵板上,煎到焦香後,拿起紙碗,先盛蛋到碗底,再將八粒反覆煎香的米粿盛入碗中,接著將旁邊一鍋熱呼呼的湯汁淋入碗中,這鍋湯可大有學問,裡面有肉臊和剁碎的虱目魚塊,原來肉粿的肉,是指這鍋魚肉湯,接著,老闆娘加蔥、加蒜汁醬油、加小辣,然後蓋上蓋子,裝進袋子交給我。

原來肉粿中沒有包肉,而是淋上虱目魚肉湯,再打個蛋,就是超級豪華的「肉粿」早餐。(肉粿加蛋55元/小份、8顆)

對了,這家店只外賣不內用。我拿著肉粿,走到旁邊的小公園直接坐在椅子上,吃這肉粿,因為沒吃過,非常好奇。我舀起一塊米粿,入口滑溜,米粿的口感嫩到像豆腐、像布丁,滑嫩可口又飽含煎過的焦香鍋氣,實在太好吃了。

台南人真的太會做米食,糯米的米糕和米腸,在來米的碗粿與肉粿都米香十足萬分精彩。像這碗肉粿,虱目魚肉末羹湯鲜香味美,和這在來米做的米粿無縫接軌,為了這碗肉粿,再去台南幾次都可以。

和老闆娘聊天,知道她們每天凌晨三點起來做米粿,這粿本身是素的,有人吃素或拿去拜神明,會買素粿,做法一樣,把煎好的米粿,淋上特製的蔬菜羮即是素粿,改天要試試。我發現台南的早餐都是50元可以吃飽,這家肉粿小碗50元、大碗60元,加蛋只加5元,很公道。

在店旁直接嗑掉一整碗肉粿,50元就非常飽足,而且美味度超高。

黃市長還說,既然來了大台南,就不要錯過魯麵,做魯麵的通常是總舖師,而且各有山頭,也是台南一絕。魯麵流行於台南關廟與歸仁永康這一帶,也可以寫作「滷麵」,據說是從福建漳州、泉州、福州帶來的麵食,做法類似山東的打滷麵。

美食組的同事說,他們誤打誤撞,找到一家評價很好的魯麵,就開在大灣三王廟肉粿的隔壁,叫「阿宗魯麵」。哪那麼剛好,應該是預謀,於是我的早餐除了肉粿外,又加了一碗魯麵。

肉粿店旁邊的鐵皮屋裡,還開了一家總舖師掌廚的「阿宗魯麵」。

鐵皮屋裡整理得乾淨整齊,可見老闆也是個龜毛的人。

阿宗魯麵的地址是台南市永康區大安街158號。老闆汪坤宗(阿宗師)是從國中就開始學藝的資深辦桌師傅,三年多前搬到這裡,開了這家源於辦桌料理的魯麵。他的魯麵是用扁魚、洋蔥、蒜末、辣椒炒料,先加白兔牌烏醋熬湯,勾芡後才再用五賢醋。

老闆汪坤宗(阿宗師)是從國中就開始學藝的資深辦桌師傅,三年前搬到這裡,和老婆一起經營魯麵店。

白兔牌烏醋和五賢醋營造出魯麵的層次。

魯麵湯裡的料有紅白蘿蔔和山東白菜增甜、桶筍添酸、蛋絲、香菇,所有食材都是手切成丁,麵條是只加了一點點鹼的油麵,不管香菜多貴,都很捨得給客人。當然還有一個台南無所不加的主角:虱目魚焿。

「魯麵羹」裡還加了虱目魚焿,就是怕客人吃不飽。(60元/小碗)

細嘗他的魯麵,有總舖師才會注意到的細節和堅持,很有水準。這個南部才有的魯麵,和打滷麵還是不同,打滷麵又名熗鍋麵,重點是現點現做,一定要有鍋氣,像他隔壁的肉粿,材料都有,但現點現做,鍋氣十足,感覺就不同,大家為了鍋氣,排隊也甘願。我建議他把羹湯煮好在一旁,客人點了麵之後,大火現炒菜蔬加麵快炒,才淋上魯麵羹湯,最後加新鮮蛋汁,盛碗上桌,這樣添增鍋氣的做法,或許是抓住客人的要素。

難得能嘗到總舖師的手藝,聽說過年時很多人跟阿宗師訂年菜,平常他也會不定期製作炒丁香、滷豬腳(閏六月幫父母添福壽習俗)讓客人預訂。如果出去辦桌,麵店就會公休。店裡還順便賣岳父種的紅心芭樂、芭樂乾。

阿宗師的魯麵用扁魚、洋蔥、蒜末、辣椒炒料,湯裡有紅白蘿蔔、山東白菜增甜、桶筍添酸、蛋絲、香菇,所有食材都是手切成丁。(60元/小碗,魯蛋10元/顆)

吃完第二頓早餐後,我要繼續吃早餐,這是重頭戲:台南牛肉湯。這趟台南小吃之旅,我挑的牛肉湯在學甲,地址是台南市學甲區民權路59號,也就是入選米其林必比登的著名牛肉湯店:順德土產牛肉湯。

早上10點多,位在學甲的「順德土產牛肉湯」前已經擠滿來朝聖的觀光客。

上菜的速度頗慢,店裡坐滿客人,但桌上都是空的。

可能是盛名帶來的麻煩,老闆娘對採訪這件事非常敏感。不過我說過,台南人一向外冷內熱。攀談一陣子後,除了不能拍攝到臉以外,其他都可以。所以我點了一般的五花牛肉湯,還有頂級牛肉湯,好做一下比較。另外,別的地方吃不到的麻油骨髓、綜合切盤牛心、牛肝、牛筋都來一份。我還點了一碗肉燥飯,因為聽說台南人喝牛肉湯要配肉燥飯。

「順德土產牛肉湯」是由老闆母女一起經營,它開了30年,選用每天從屠宰場直送的台灣溫體牛肉,再現場分切處理。從牛肉的各個部位到牛內臟都有,品項非常豐富。他家的生意超好,內用外帶都是等待人潮,菜單上特別備註「餐點請一次點足,無法加點」,而且牆上貼著「人手不足,位置較少,可能需要一炷香的時間,麻煩請耐心等候,不然你進來幫忙」等標語。我看了會心一笑,真有古意,竟然還用一炷香的時間計量,這是武俠小說常看到的字眼。

順德選用每天從屠宰場直送的台灣溫體牛肉,再現場分切處理。

店裡貼滿用餐規則,最好事先研究一下。

我真的等很久,只好到門外看老闆娘切肉。只見老闆娘看著訂單,端詳著肉的部位,拿起一塊肉惦量了一下,然後下刀順切逆切斜切,肉轉刀不轉,切出牛肉薄片,入碗,淋上熱高湯,上桌,是我的。我回到桌上,拌了一下,牛肉入口,嫩極了,這個鮮甜味不是調味出來的,而是溫體牛的肉味,那個湯頭更是鮮透了。

等牛肉湯上桌,真的等到天荒地老。

等待是值得的,這碗「頂級牛肉湯」讓我想到頂級紅酒的滋味。(350元/碗)

以前有一次我喝了一支非常好的紅酒,入口第一口的味道,是苔蘚是皮革是牛肉湯的陽剛鮮味。這個陽剛的鮮味就是牛肉湯給我的感覺。它是強勁有壓迫感直衝腦門的鮮甜,而不是溫柔緩慢的。難怪血性的台南人只喝在地的牛肉湯。

後來上桌的綜合切盤、薑絲牛肉也好,但別的地方廚師手藝高也可炮製。但這個牛肉湯沒辦法複製,真的要來台南吃,好吃到足以銷魂。不過,牛肉湯是台南早餐文化中價位較高的,要二、三百元上下。

「綜合切盤」可以吃到牛肝、牛心、牛筋等部位。(250元/小份)

「麻油骨髓」超級軟嫩,是很難在別處吃到的滋味。(300元/小份)

「薑絲牛肉」把切得極細的薑絲與新鮮牛肉同炒,口感非常有趣。(300元/小份)

「芥蘭牛肉」表現一般。(200元/小份)

另外要說台南人的早餐,還是要提一下六甲的豆菜麵,雖然在陳威明院長台南小吃那一篇已經說得很多,但既然聊台南的早餐,還是要再說豆菜麵。豆菜麵盛行於台南市的北部區域,尤其是八掌溪和曾文溪之間的嘉南平原一帶,像是新營、六甲、白河和下營等,但每個地區的豆菜麵還是有些微差異。我介紹的這家「林家豆菜麵」,位在台南市六甲區中正路422巷7號。

「林家豆菜麵」的店面有種古樸風情,老闆們極有人情味,讓人印象深刻。

現在由第三代的小妹(林淑鳳)和大姊(林瑞紅)當家,她們每天三點起床做麵,五點開門,外帶的人超級多,我看她們就一直在攤前抓麵、加豆芽菜、淋醬、裝袋,然後堆在桌前,很多人騎著摩托車停在門口,不用下車,付錢取餐,騎走,來來往往,川流不息。

像我這種點小碗的是外地人或老年人(我都符合)。老闆林淑鳳說,在地人都點大碗,麵條有半斤,也有人吃特大碗,麵條有一斤。她說早期做農的人都是體力活,一次都是吃一斤麵的。這家的醬油是跟東成醬油特別訂的,林家豆菜麵專屬,比較不鹹,自己調蒜頭變成蒜頭醬油。這可是榮總陳威明提醒我一定要吃的醬油,所有東西加了這醬油都成了人間美味。

單點「豆菜麵」會送一碗味噌湯,是古早的人情滋味。(30元/大份)

吃到榮總院長陳威明心心念念的故鄉滋味,的確滿足。

那天問黃偉哲市長,他說台南人早餐喜歡吃飯比較不吃粥,我就問《鏡週刊》美食組記者,哪裡可以吃到好吃的虱目魚飯。她說,社長,我們不是要去沙卡里巴吃米糕嗎?那個沙卡里巴美食鐵三角除了榮盛、阿財之外,另一家是「基明飯桌仔」,台南人很喜歡來這家老店,就點一條魚配一碗飯當早餐啊!二話不說立刻前往,結果,全是人,才十點半,虱目魚頭沒有了,虱目魚也賣光了,其他海魚還有。台南人愛虱目魚真是歎為觀止。

這基明飯桌仔看似北部的自助餐或清粥小菜,不過仔細看卻都是在地的台南家常老菜。來這裡的年輕面孔不多,可說是老台南人專屬的早午餐,內行絕不會漏的是挑一尾魚,記者告訴我,他們家的魚相當新鮮,尤其是海魚,都是一大早去港邊拿的,或清蒸、或煎炸、紅燒,有各種不同的做法。

我這次沒吃到虱目魚飯,還是標記一下地址,反正一定還會來台南,下次再吃。基明飯桌仔的地址是台南市中西區友愛街206巷6號(康樂巿場65號)。他的營業時間是從早上七點開始到下午一點,標準的早午餐。

「基明飯桌仔」就是經典的台南Style早午餐。

老闆的強項是挑選各式鮮魚,紅燒魚頭最受歡迎,晚來就搶不到。

早上10點過後,店前就湧現排隊人潮。

看似蕭條的沙卡里巴,裡頭隱藏著傳承多年的美味,值得專程探訪。

美食組記者看我沒吃到虱目魚飯,立刻火上加油,落井下石,推薦我另一家專賣虱目魚,但現在也吃不到的店。你看他們壞不壞。他們推薦的是民德虱目魚粥,地址是台南市北區民德路11號(大全聯斜對面)。因為,虱目魚對台南人來說,真是重中之重,所以台南人對虱目魚可是從頭吃到尾全身不放棄。

因為虱目魚的魚肉軟綿、魚肚甜腴、魚皮嫩滑、魚腸魚胗Q脆,你怎麼能放過任一部位。記者告訴我,民德虱目魚粥就可以吃到虱目魚全滋味,不過要早。台南人都知道,要吃虱目魚腸,必要早起,尤其魚腸禁不起凍,一定要新鮮。這𥚃的魚腸或乾煎或清燙,乾煎後那脆脆的黑皮加上一個軟滑的魚肝,逼出的魚油立刻讓白飯升級。

還有就是那裡的魚皮不裹漿,完全靠新鮮結實Q彈來取勝,虱目魚肚的尺寸也較小,魚粥裡除了韭菜花、芹菜,還加了蒜酥,沖進魚湯後,蒜酥的油香和鮮美的魚肉融合,讓這碗粥添了層次。當然這粥是鹹粥,就是米飯泡湯,很紥實的米飯,和香港人煲的粥不同。這是美食記者告訴我的,我沒吃過不算數,下次去台南再狠狠的吃。

另外,《鏡週刊》美食記者還告訴我在西門路沙淘宮或人稱大樹下的老鄭菜粽,這早餐非吃不可。他們的意思是說:社長你來台南,好像吃了很多,但其實還有很多東西你沒吃到。哈哈。

我覺得這已經很過分了,更過分的是,我從台南回到台北,第二天和兒子吃早餐,我興沖沖告訴他們我在台南吃了哪些好吃的早餐。他們聽完之後,大兒子突然抬頭說:「爸爸,你沒吃丹丹漢堡嗎?到台南沒吃丹丹漢堡加地瓜薯條加排骨酥加麵線肉羹,你好意思說你去過台南嗎?」

啊!我完敗。

已出版兩本《裴社長廚房手記》的裴偉,現在正在籌備以小吃為主題的第三本美食書。

相關文章

裴社長小吃手記9/台大醫院余忠仁院長 台南小吃口袋名單

裴社長小吃手記8/台北榮總陳威明院長 台南小吃口袋名單

裴社長小吃手記7/台北大橋頭的筒仔米糕、碗粿與燒麻糬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