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藍寶石水晶的誕生
1902 年,法國化學家 Auguste Verneuil 發明火焰熔融法(Verneuil process),能將氧化鋁粉末在高溫下逐層沉積,生成透明晶體。這種人工藍寶石水晶莫氏硬度達 9,僅次於鑽石,成本卻比天然寶石低得多。早期主要用於光學與軍事,但其堅硬特性,很快吸引鐘錶產業的注意。
1930 年代,JAEGER-LECOULTRE 曾嘗試使用藍寶石水晶鏡面,但因成本昂貴未能量產。1950 年代,OMEGA 在部分潛水錶與天文台錶中導入,展現抗刮與長效透明特性,但成本仍是壓克力的數十倍。直到 1970~80 年代,合成晶體技術成熟、加工效率提升,ROLEX、OMEGA、PATEK PHILIPPE 等品牌才廣泛採用,逐步取代壓克力與礦物玻璃,確立藍寶石水晶鏡片的高級錶標準地位。
錶鏡時代:功能的基礎
藍寶石水晶鏡片的普及,主要來自其極高的耐刮性與長久穩定性。莫氏硬度達 9,足以抵禦日常金屬摩擦,例如鑰匙或硬幣碰觸,也能避免袖口鈕扣在鏡面上留下刮痕。與壓克力相比,它幾乎不會隨時間泛黃,也比礦物玻璃更能長久保持堅固。然而在光學特性上,藍寶石水晶的折射率較高,透光率約 85%~89%,實際上比壓克力的 92% 要低,因此裸眼觀感往往較為冷硬,且容易在強光下出現反射眩光。正因如此,單層或雙層防反射鍍膜(AR coating)才成為必備工序,使藍寶石水晶在維持堅硬特性的同時,也能達到接近壓克力的清晰度。這些進步,讓它在 1970~80 年代逐步取代舊有材質,並確立為高級腕錶的標準配置。
錶殼與機芯:透明革命
21 世紀初,瑞士製錶產業開始挑戰整體藍寶石水晶外殼。
2012 年,RICHARD MILLE RM 056問世,三件式藍寶石水晶殼需耗時超過 1,000 小時加工(約 430 小時預成形、350 小時拋光),失敗率高達三至四成。定價約 165 萬美金,僅生產 5 枚。
2017 年,MB&F Hm6 Alien Nation 將藍寶石水晶推向另一境界:整個殼體由 12 件藍寶石水晶部件組成,加工與拋光合計約 510 小時。全系列僅製作 4 枚,每枚搭配不同夜光顏色,並在殼體內鑲嵌六個手工白金「外星人」雕像,各自姿態不同,因此每一枚皆具獨特性。定價約 50 萬美金。
2020 年,CHANEL J12 X-Ray 首次推出全藍寶石水晶錶殼、鍊帶與錶盤,鍊節以白金銷釘連結,採用橋板同樣由藍寶石水晶製成的 Caliber 3.1 機芯。限量 12 枚,定價約 62 萬美金。
2021 年,HUBLOT Big Bang Integral Tourbillon Full Sapphire 進一步將藍寶石水晶延伸到鍊帶與橋板。鏈帶由 165 枚零件組成,其中 22 件為藍寶石水晶,結構複雜度極高。限量 30 枚,定價約 42 萬美金。
藍寶石水晶從此不僅是防護介面,更成為結構設計的一部分。
製程的挑戰:數據化的艱辛
製作一枚藍寶石水晶錶殼,通常需經過下列步驟:
1. 晶體生成:採 Verneuil 或 Kyropoulos 法生長晶體「boule」,需冷卻數週,避免內部產生應力裂縫。
2. 粗切與 CNC 成型:以鑽石鋸片切割出粗胚,再用五軸 CNC 逐層雕琢。此步驟耗時數百小時,刀具消耗極快,每套鑽石刀具成本可達數千美金。
3. 鑽孔與細節加工:錶冠孔、螺絲孔、表耳位置必須高精度完成。若出現裂紋,整件報廢;複雜殼體的報廢率甚至達 50%。
4. 拋光:粗拋 → 中拋 → 鏡面拋光,全程需 50–80 小時。使用氧化鋁研磨劑反覆進行,最終達到光學級透明。
5. 防反射鍍膜:在真空環境中進行,鍍層厚度通常在數十到百餘奈米之間,多層堆疊時總厚度約可達 200~400 奈米,需兼顧光學透視度與耐磨性。
6. 組裝與檢測:防水測試必不可少。由於藍寶石水晶缺乏延展性,密封墊片設計必須極為精準,常需數十次測試,才能確保氣密與抗壓。
這一連串製程解釋了為何藍寶石水晶錶殼腕錶往往只能限量生產:工時超過千小時、報廢率動輒三成以上,使其難以大量打造。
無瑕之光:HUBLOT MP-10雙垂直上鍊陀飛輪藍寶石腕錶
HUBLOT MP-10雙垂直上鍊陀飛輪藍寶石腕錶是近期藍寶石水晶錶款的焦點。其外殼由整塊藍寶石水晶晶體切削而成,被官方視為品牌迄今最複雜的藍寶石水晶殼體。加工過程必須透過多軸 CNC 精準切削,才能完成上下弧度與連續 R 角的立體曲面;由於材質硬度高而脆性強,刀具必須逐層細削,任何微小裂紋都會導致整件報廢。粗切與細削就可能耗時數百小時,隨後拋光需以數十種研磨劑循序進行,合計超過一千工時才能達到清澈透明的效果。為了確保 30 米防水,殼體與藍寶石水晶背蓋之間採精密墊圈密封,並經過反覆氣密與抗壓測試。
搭載的HUB9013 機芯由 592 枚零件組成,厚度 14.9 毫米,重量僅 38.4 克。採雙側 22K 白金滑軌上鍊模組,以線性運動儲能,搭配 35° 傾斜飛行陀飛輪。四組滾軸顯示時、分、秒與動力,三色動能區間清楚標示。操作方面:12 點方向錶冠用於手動上鍊,背面嵌入式旋鈕則用於調校時間。
供應鏈的分工
藍寶石水晶的瑞士供應鏈核心集中在 COMADUR SA(Swatch Group 旗下)與 STETTLER SAPPHIRE AG。前者是全球最大藍寶石水晶鐘錶零件製造商,長期供應 OMEGA、ROLEX、PATEK PHILIPPE 等高級品牌;後者則因承製 RICHARD MILLE RM 056 這類極限藍寶石水晶錶殼而廣為人知。瑞士供應鏈的優勢在於精度控制與拋光水準,特別是在高曲面或結構複雜的錶殼上,能維持較高的良率與穩定品質。
相對地,過去十年間,中國福建、江蘇與深圳逐漸形成大規模藍寶石水晶加工產業帶。代表企業如 Lens Technology 與 Biel Crystal,原本以智慧型手機與 Apple Watch 面板為主要市場,如今也將產能延伸至鐘錶領域。憑藉規模化與低成本優勢,中國廠商推動藍寶石水晶錶鏡在中價位品牌中迅速普及。然而,在全藍寶石水晶錶殼這類對曲面與拋光要求極高的領域,瑞士依舊保持著領先地位。未來更可能出現一種市場分工:中國在量產與中階市場持續擴張,瑞士則專注於高端與複雜結構,兩者各自鞏固優勢並形成互補。
鑑賞的樂趣
藍寶石水晶腕錶的魅力,在於透明所帶來的直覺體驗。當光線穿透殼體,機芯齒輪的咬合、滑軌的線性運動、陀飛輪的穩定擺動,全都清晰可見。任何細節都無法隱藏,加工是否平整、倒角是否銳利、鍍層是否均勻,一眼便能判斷。對藏家而言,這種完全公開的透明設計象徵一種「誠實」,而對製錶師而言,則是將工藝毫不保留地接受檢驗。
如在HUBLOT Mp-10 Sapphire上,這種透明是結構與能量的同步展演:兩側滑軌如高壓活塞般輸入動能,沿中軸傳導至滾軸顯示,再由 35° 傾斜陀飛輪負責調速穩定,所有過程都在殼體裡一覽無遺。正因如此,許多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實拍影片的藏家,都形容佩戴與把玩的感覺就像「在手腕上操控一具縮小版引擎」,並反覆透過不同角度,欣賞其光影與機械節奏的互動。
當光線成為語言
藍寶石水晶的發展史,從 20 世紀的錶鏡,到 21 世紀的錶殼與機芯,見證了材料科學與製錶工藝的相互推進。它讓機械結構無所隱匿,也讓光線第一次介入了時間的表達方式。
瑞士供應商在精度與拋光品質上保持優勢,中國則憑藉產能與成本快速擴張。兩股力量的並行,使藍寶石水晶逐漸走出稀有領域,開始進入更廣泛的市場。如今,它已經不再是小眾藏家的專屬,而是逐步被更多品牌採用,成為腕錶材質的一個實際選項,增添把玩樂趣。
●品牌:HUBLOT
●錶名:MP-10雙垂直上鍊陀飛輪藍寶石腕錶
●功能:時、分、秒針、動力儲存顯示; 35° 傾斜陀飛輪
●機芯:HUB9013自動上鏈機芯
●動儲:48小時
●材質:藍寶石水晶+鈦合金
●尺寸:51.5 x 41.5mm
●厚度:22.4mm
●防水:30米
●定價:NT$13,580,000/限量30只
●品牌:HUBLOT
●錶名:MP-10雙垂直上鍊陀飛輪All Black 黑陶瓷腕錶
●功能:時、分、秒針、動力儲存顯示; 35° 傾斜陀飛輪
●機芯:HUB9013自動上鏈機芯
●動儲:48小時
●材質:黑陶瓷+鈦合金
●尺寸:51.5 x 41.5mm
●厚度:22.4mm
●防水:30米
●定價:NT$10,185,000/限量50只
相關文章
新錶2025/懷舊與叛逆的對話!GLASHÜTTE ORIGINAL Seventies Chronograph Panorama Date 限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