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展中多家業者談到未來發展時,不管是和椿還是達明,講到機器人都會提到AI或是相關應用軟體配套,機器人更像是一個載體,而不是主體。以達明來說,就是以機器人結合AI並內建視覺功能作為產品定位,也因此獲得客戶青睞,目前銷量逾1.8萬台。
人形機器人話題在輝達創辦人黃仁勳與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的引領下,這兩年逐漸站上產業話題C位。達明也表示,不少客戶對達明的TM Xplore I人形機器人產品表示興趣,而達明規劃2026年先在自家工廠內部操作,再逐步給客戶試驗,預計2026年下半年逐步對外推廣。
何世池則是分析,「我覺得未來幾年,大家都會面臨到嚴苛考驗,要回到落地還是CP值比較高的場域,我並不覺得做到人形機器人,就可以適應到所有場域。」
何世池也深知市場對人形機器人的想像與期待,他說明「人形機器人走進家用市場,量會大到嚇死人,如果什麼都可以做,那確實會令人覺得非常興奮,也的確會是天翻地覆的大改變,但我個人認為,距離還有很大一段,(機器人發展)要落地,還是要從產業使用開始會比較容易。」
展場中的機器人廠商有來自IT領域,也有來自車用領域,甚至是其他領域的業者,形塑出百機盛開的場景。何世池認為,「因為大家看好市場,而壓力會讓我們思考怎樣跑得更快。」
他也不諱言「就機器人硬體規格來說,大家都大同小異、甚至都很類似,差別是在軟體的功能,達明就強調內建視覺功能與AI,與幾個同業相比,我會更希望(達明)是技術演進的公司,導入更多的IT技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