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本淳曾是日本富士電視台製作人,入社後接觸不少醫療劇如《白色巨塔》《急診室醫生系列》等,2008年製作《空中急診英雄》寫下收視佳績,前後共推出3季與1部電影版,電影票房吸金近新台幣19億元,成為增本的代表作。
增本淳接受本刊視訊專訪,笑說:「2000年代是電視台的全盛期,對公司來說一切輕鬆做就好,像我這樣會為了採訪睡在醫院、拜訪所有相關人員的製作人很少。這種做法大概兩年才能產出一部作品,效率太低,但很幸運地因為公司狀況很好,默許我的製作方式。」
離開富士電視台後,增本淳開始製作改編自福島核災的Netflix影集《核災日月》,卻在2020年3月開拍之際遇上疫情而停擺。他與專業醫師諮詢片場疫情對策的同時,得知該醫師曾登上鑽石公主號;醫師與他分享的真實狀況和外界接收的資訊有極大出入,引起增本好奇,進而催生《戰疫前線》的企劃。
《戰疫前線》改編自新冠肺炎群聚感染事件,2020年2月,停靠在日本橫濱港的豪華郵輪「鑽石公主號」,上百名乘客出現症狀,「災害派遣醫療團隊」DMAT(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與官員合作站上最前線對抗未知病毒,卻也得面對各方衝突與輿論壓力。
片中小栗旬、窪塚洋介所屬的DMAT是日本針對災害現場,由醫師、護理師及其他醫療人員組成的醫療團隊。增本說明:「阪神大地震時,有許多可望救回卻因延遲送醫或無法獲完善醫療的人罹難,DMAT從這些悲傷經驗中誕生,目的在解決『可避免的災難死亡』問題。參與人員平常都在所屬醫院工作,災害發生時才從日本各地至災區集合。」
增本利用《核災日月》停工期間採訪鑽石公主號群聚感染事件相關人員,包含DMAT、厚生勞動省(角色類似台灣衛福部)、自衛隊、消防署、警察、郵輪員工與乘客等,花了半年時間聆聽各方說法,寫下近3百頁的筆記,從中挑選合適的故事編寫劇本。
《核災日月》殺青後,增本在2023年啟動《戰疫前線》企劃,同年3月找上關根光才導演合作。關根除廣告、MV外,也拍攝紀錄片,並執導過兩部長片,關心社會議題的他向本刊透露:「我對福島核災很感興趣,也看過《核災日月》。《戰疫前線》企劃案裡有許多我不知道的事實,得知增本花很長的時間採訪,我認為把這些內容拍出來很有意義。」
事件發生時,輿論指向日本政府、上船醫師處理不當,甚至稱他們企圖隱蔽缺失,加上短暫上船的神戶大學附屬醫院感染內科醫師岩田健太郎,透過影片指控船內一團亂,引來各方指責。增本多方採訪後釐清真相,他分享:「當時大家尚未釐清這個傳染病的面貌:毒性有多強?傳染途徑又是什麼?在不清楚、也沒受過相關訓練的狀況下,卻得上船面對。我希望透過電影讓觀眾知道,其實當下他們也束手無策。」
小栗旬飾演的結城英晴,原型人物為神奈川DMAT指揮官阿南英明,阿南在受訪時告訴增本:「當時我們想,就算只有70分也好,希望盡快幫助每一個人。」增本解釋:「在醫療現場,若達不到滿分,很快就會被追究責任,甚至可能面臨訴訟。但此事件若等到百分之百的完善體制建立好才動作,船上的人就會喪命。DMAT隊員在可能被罵、也許只能做到70分的情況下,仍盡速提供醫療協助,不僅很困難、也需要極大的勇氣。」
增本坦言:「我想說的重點是因資訊流通、社群普及造成的歧視、傷害、誹謗等問題,疫情只是包裝,其實我是帶著有些憤怒、感到不合理的心情來寫劇本。」初版劇本拍成電影將長達4小時,增本大幅刪減後交給導演關根,關根提出「增加故事」的想法,希望多些人與人的羈絆、正面的情感。
關根說明:「故事拿捏很不容易,但比起透過電影批判誰對誰錯,我更希望觀眾看完後,能自發性地意識到其中問題點,所以才向增本提議調整內容。」增本稱讚:「關根希望片中不要有壞人,調整後有更多留白讓觀眾思考,而不淪於說教。」
《戰疫前線》日本票房熱賣近新台幣3.4億元,在電影評論網站獲高分好評,也讓更多人認識DMAT這個組織。當時上船的DMAT指揮官阿南告訴增本,「看完電影後覺得很欣慰。」電影甚至成為DMAT的教材之一。導演關根將配合電影上映訪台,他說:「當時鑽石公主號曾停靠台灣,我想台灣人也不會覺得自己和事件無關,非常好奇大家觀影後的感受。」增本也期盼:「若台灣DMAT隊員也能看這部電影並分享感想,會是製作團隊的榮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