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淨零排放的國際潮流下,無論是地上跑的或天上飛的移動載具都大量電動化,導致歐洲與美國紛紛將電池視為戰略性產業,卯足全力建立本土供應鏈。為此,歐洲大力扶植許多電池新創公司,至於美國在日本Panasonic與韓國SK On、LG Energy Solution等國際電池大廠協助下,則預計於2025年將在美國新建10座電動車電池工廠。
有鑑於此,在蔡英文執政的時代,國發會所推動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也特別將電池納入其中,將其視為重要工業物資。為了避開與磷酸鋰鐵電池的價格競爭,台泥幾年前轉型主攻被業界定位為電池高端產品的三元鋰鐵電池;然而,三元能源小港廠的一場大火,卻讓此一高端三元鋰電池成為民代口中的「落後產業」,讓人不勝唏噓!
根據消息人士透露,火警發生後,三元能源除了啟動應變措施,希望在第一時間配合消防單位撲滅這場大火,並迅速做好善後處理工作;同時,也收到許多來自海外客戶關切的電話。為此,三元能源除了一邊忙著火災應變事宜,一邊也忙著與與全球客戶召開線上會議;其中,不少客戶更是由CEO(執行長)親自站上第一線,與三元能源溝通、協商。
消息人士向本刊表示,讓三元能源經營團隊大感意外的是,大多數客戶並非前來退單或抱怨,而是主動表達在財務面及生產要素等等的協助意願,並急切確認未來供貨時程與數量。不單如此,有些客戶因為想實地了解Molicel旗下另一個南科廠的生產線狀況,經營團隊更是直接飛了一趟台灣,只為確保後續一到兩年的供貨穩定。
業界人士指出,包括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美國SpaceX在內,所有商業用途火箭電池需求,目前幾乎集中在極少數2至3家高能量電池供應商手中,而業界盛傳位在高雄小港的三元能源正是佔比最高的供應商。除此之外,剛開始萌芽的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eVTOL(俗稱空中計程車)產業,多數歐美航太與新創公司使用的也是三元能源小港廠生產的電池。不難理解,三元能源的客戶為何會如此關心這場火災,因為他們產品推出與量產的時程,可能都會因此出現重大的變化。
針對訂單與客戶一事,本刊曾向三元能源求證,但該公司維持一貫低調立場,僅強調與客戶簽有嚴格保密協定,無法針對單一事件回應。
與電動車產業不同的是,eVTOL因為要在空中飛行,比陸地上跑的要有更高的飛行安全性考量,所以必須經過繁瑣而長時間的安全認證程序。專家表示,eVTOL被視為未來零碳空中運輸的核心,因載人需求,對動力輸出與飛航安全的標準極為嚴苛,各家公司因其所在的國家需分別通過歐盟航空安全總署(EASA)、英國民航局(CAA)或美國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等安全相關最高規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eVTOL的設計與電池性能高度整合,從機體配置到飛控系統皆圍繞電池展開。一旦換供應商,即需「重新設計、重新送審、重新認證」,換句話說,短時間內要更換電池供應商幾乎不可能,甚至數年內要做到,困難度都很高。
當全球科技公司正如火如荼、野心勃勃地展開低軌衛星、eVTOL等「天空大戰」之時,或許沒有任何一家公司會想到,他們心中的盤算,竟然會因為台灣這家最高設計年產量僅有1.8GWh的高端鋰電池工廠,而出現重大的變卦!
相關文章
三元能源火災劫2/台泥電池根留台灣生變? 火災善後、關稅大刀環環相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