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地牛翻身」的傳說源遠流長,至今仍是地震的代表說法,圖為台灣今年到目前為止的地震分布圖。(中央氣象署提供)
鏡週刊 2025.08.11 18:40 臺北時間

地牛翻身不是瞎掰!從鰲魚到鯰魚 各國地震「動物版傳說」超精彩

記者|鏡週刊

台灣為何是「地牛翻身」?原來跟17世紀荷蘭人有關!台灣一年地震超過4萬次,大多源於板塊運動。然而,「板塊運動」其實是距今不到百年的新發現,在此之前,世界各地對地震的想像五花八門,最受歡迎的版本就是:地球其實站在某種動物身上,只要牠一動,就地動山搖。

在台灣,這隻「地震動物」是牛,因此才有了家喻戶曉的「地牛翻身」。中央氣象署粉專「報地震」表示,這種動物版傳說各地都有,只是主角不同:中國的地震是鰲魚翻身,日本是鯰魚甩尾,泰國是大象踏步,蒙古是青蛙蹦跳,印度是蛇扭動,北美洲則是烏龜慢慢移動。

台灣原住民族的故事版本更熱鬧,有羊、豬、魚、鹿、熊、螃蟹輪番上陣,不過牛依舊很有代表性。學者推測,17世紀荷蘭人為加速開墾,引進大量黃牛與水牛,讓人們對牛既熟悉又敬畏,因此更容易接受「地下住著牛」的想法。

1906年嘉義梅山地震(規模7.1)後,有人聲稱在地裂縫中看見牛尾巴,「地牛」說法因此走紅;到1990年代,媒體報導頻繁使用「地牛翻身」,徹底讓牛成為台灣地震的形象代言動物。

氣象署也補充,除了動物外,還有許多傳說認為大地是由神靈、巨人、繩索或柱子支撐,只要神靈生氣、巨人翻身或繩柱搖晃斷裂,就會引發地震。雖然現代科學已揭開地震之謎,但這些故事依然讓人會心一笑。

除了台灣之外,中國福州也有自己的「地牛」版本傳說。當地民間普遍相信,地下住著一隻扛著大地的牛,當牠換肩休息時,就會引發地震,因此福州人稱地震為「地牛轉肩」。

在福州的傳統俗語裡,還流傳著「雞上瓦,貓鑽洞,地牛拆厝弄」以及「井水變甜,地牛轉肩」等說法,這些都是居民根據日常觀察總結出的地震前兆,並視為「地牛」活動的跡象。

然而,據「台灣史前文化雲」資料指出,除了相信地底的牛翻身會造成地震,甚至衍生出「打地牛」或模仿牛叫聲等安撫習俗。

不過,另有研究指出,雖然「地牛」聽起來像是從漢人傳入,但中國歷史文獻中與地震有關的傳說,大多與「鰲魚」有關,與地牛並無直接關係。

清代的記載中,反而多描述「地生毛」的異象。例如《重修臺灣府志》提到康熙21年秋天,地面長出毛髮;《金門志》則記錄嘉慶16年夏夜,地震後隔天,地面長出長約一寸、像豬鬃的黑毛。這些特殊現象在當時被視為地震的神祕徵兆,但與「地牛翻身」毫無關聯。

★《鏡週刊》關心您,民俗說法僅供參考,切勿過度迷信。

相關文章

粉嫩圓潤還帶翹臀!深海「大屁股海星」爆紅 網笑:派大星沒穿褲子

阿嬤10萬元「吃飯必需品」混蝦殼誤丟 鄉長帶隊翻垃圾山!尋回半副假牙

這超薄1張竟成「筆電終結者」 女網紅MacBook螢幕一開超慘!網酸:蒼蠅停也壞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