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外媒評論台灣漢光演習偏向「表演」性質,國防部發聲明回應。(翻攝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鏡週刊 2025.08.05 13:00 臺北時間

美媒評漢光演習「像表演」難敵中國封鎖 國防部:負面解讀對官兵不公

記者|鏡週刊

美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4日以「台灣社會沒做好戰爭準備」(Taiwan’s Civil Society Is Not Ready for War)為題,報導台灣今年的漢光演習雖是史上規模最大、動員超過2萬名後備役軍人,但台灣民防演練仍偏向「表演」(performative)性質。對此國防部今(5日)回應,樂見國際學者關心台灣國防並提出建言,但呼籲媒體勿以「表演」負面解讀漢光演習,對備戰官兵不公平。

該篇報導指出,儘管台灣努力向美國傳遞能夠自我防衛的訊息,但漢光演習效果有限,多數民眾未實際參與,民防意識普遍不足,且許多年輕人漠視國安議題,軍民整合協作能力仍相當薄弱,過度依賴美國承諾,台海衝突爆發恐怕等不到美國支援。

該篇報導將台灣可能遭受的威脅,與已經遭受俄羅斯攻擊的烏克蘭進行比較,認為除非台灣能有效改善軍民協同的動員能力,否則面對中國快速且壓倒性的潛在入侵策略(阻絕對外聯繫),現階段而言台灣將難以應對。

對此,國防部今對外日表示,樂見國際學者關心我國防衛力量整建,並提出建言。國防部將納為建軍備戰參考、持續精進,但也籲請國內媒體,勿以「表演」負面解讀,不但扭曲原意,對戮力戰備訓練的國軍官兵,亦不公平。

國防部說明,今年漢光41號演習,以實戰角度設計演習想定及輔助狀況,依「實兵、實地、實時、實裝」要求,貼近實戰景況,進行各項演練。國軍官兵在長時程、高強度操演中,已展現顯著進步,並獲各界肯定;將藉訓後回顧機制,不斷檢討策進,提升備戰效能。

另外,今年「城鎮韌性演習」首度整合「全民防衛動員、防空、關鍵基礎設施防護」等演練,期強化地方政府對緊急事件的應變能力,建立國人「有準備、更安全」的觀念。後續將奠基於所獲經驗,持續強化軍民整合協調機制,提升整體運作效能,精進全社會防衛韌性。

相關文章

封面故事/無人機再爆長期使用中國零件 中科院遭控縱放瀆職官員

國策顧問拿下百億國防標案、評委4天後變獨董 國防部:將重新採購

今年漢光演習規模歷史之最 國防部寄出2萬張教召令

即時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