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和《NPR》分別為英國和美國的公共媒體,在台灣的大罷免首波投票後也做出相關報導。《BBC》指出〈「親中」政客在台灣投票中倖存,免於被趕下台〉('Pro-China' politicians survive Taiwan vote to kick them out),內容提到台灣舉行了一場史無前例的選舉,旨在罷免被控與中國關係過於親近的政治人物,而初步結果所有立委皆保住了席位。
《BBC》報導提到,台灣民眾週六前往投開票所,參加由公民運動發起的「大罷免」投票,這次投票結果受到密切關注,因為可能會改變台灣的權力平衡。數個月以來,民進黨政府和由在野黨主導的國會陷入政治僵局,然而初步投票結果顯示,在野黨仍維持多數席位。
分析師指出,若大罷免失敗,將加劇台灣的政治兩極化,並鼓勵這些政治人物可以不顧另一派民眾的反對意見、為所欲為。大罷免運動也導致台灣社會嚴重分裂,引發多場大規模集會和激烈辯論,雙方都聲稱自己是在為台灣的民主而戰。民進黨起初和大罷免運動保持距離,但最終仍表態支持,總統賴清德強調,民進黨必須與民意的力量接軌,並下令黨公職協助罷免團體;於此同時,北京也介入了這場爭論,中國國台辦批賴清德是以民主的旗號搞獨裁,「用盡一切手段打壓在野黨」。
《NPR》報導標題〈友中政黨倖免於罷免,台灣政治僵局將延續〉(Taiwanese political gridlock endures as China-friendly party survives recall vote),內文提到台灣的在野黨立委從罷免案中過關,因此在野黨仍將保有國會多數席次的優勢,這場持續數個月的罷免運動最終未能實現打破台灣政治僵局的目標。
這次的罷免點名在野黨立委破壞國家安全以及親中(pro-China)的立場,而這也是台灣政壇的「未知領域」,因為這是罷免請願首次在全國範圍動起來。報導指出,2024年民進黨賴清德贏得總統選舉,但喪失國會主導權,讓在野黨掌控了台灣的立法機構,此後便不斷阻撓賴政府的議程,拒絕批准憲法法庭大法官、刪減政府和國防預算。支持罷免的民眾表示,這些在野黨立委的目的是想削弱台灣、破壞政府,以降低中共入侵的成本。
然而國民黨官員則堅稱,他們並不親中,而是唯一可以和北京對話又保持威懾與防禦的政黨,認為執政者應該要更聰明一點,也聲稱國民黨帶頭刪減的預算不會損害到國家安全,而是不讓立法院變成政府的橡皮圖章。
中研院政治學研究所(IPSAS)研究員納坦巴托(Nathan Batto)認為,在野黨會說他們是在玩強硬手段的政治操作,「但問題是他們可能玩過頭了」,巴托認為,在野黨的行為激怒了基層的民眾。然而這次的罷免都是在國民黨2024年獲勝的選區進行的,因此本身就是對民進黨比較不利的選區,而罷免團體也強調他們並非來自民進黨。
如今首波投票確定24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遭到否決,國民黨方面呼籲賴政府「是時候結束對抗了」,儘管8月23日還有另外7名國民黨立委的罷免案要投票,但分析師認為,第二輪投票也不太可能政府奪回國會掌控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費爾(Dafydd Fell)呼籲賴清德,必須找到和外界對話的方式「我不認為他可以繼續這樣下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