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選擇極具深意——巴赫第一、第五與第三號無伴奏大提琴組曲,搭配趙季平《草原之夏》、喬治克倫姆《大提琴奏鳴曲》和瑟宮《大提琴組曲Op.31》,橫跨歐亞、穿越古今,呼應他一貫以音樂為文化橋樑的藝術理念,也展現其對時代與世界的深刻關照。
熟悉馬友友的樂迷皆知, 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在其音樂生涯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是貫穿他不同時期的重要創作主軸。馬友友曾在3個人生階段錄製這六首作品——從青年時期的清晰堅毅,到中年轉折的深沉反思,再到《Six Evolutions: Bach Cello Suites》的沉靜與親密。如今,他選擇以3首組曲為主軸,並與現代作品交織對話,不再尋求完整詮釋,而是聚焦於「當下的自己」所聽見的聲音。
馬友友不僅是演奏家,更是身體力行的文化實踐者。他始終相信,音樂與文化具備產生信任與理解的力量,可以穿越疆界與語言,讓人們重新感受到彼此的連結。
2018年,他發起《巴赫計畫》,走訪6大洲36個城市,在秘魯金字塔、希臘雅典衛城、南北韓邊界等文化與歷史交會之地,他以無伴奏巴赫為媒介,喚起人類共同的情感記憶與思索空間,每站都與在地藝術家與社群對話,並透過與在地藝術家、社群交流,拓展音樂的公共性與社會性。此計畫在音樂界引起轟動,更促進各文化的對話與理解,台北也是其中一站。
「音樂是一位召集人」馬友友曾說,「它召喚我們回到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自己之間最基本的關係。」 這場台北獨奏會,他將以一人一琴,邀請觀眾在音符中靜靜傾聽, 並透過「青少年1+1」計畫,讓更多年輕人得以親臨現場,走進大師的琴聲與精神世界。7/8 (週二) 12:00 MNA售票網啟售,刷凱基信用卡、賓士卡享部分票區 9 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