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被提醒才知道錯?真正的主體責任消失了。平山亮指出,當男性公眾人物說「老婆罵我才知道不對」,表面看是尊重妻子,實際卻是將錯誤的察覺與糾正權交給女性,讓自己成為「被動的、被提醒的」角色。
平山亮強調:「這種說法其實是逃避責任,並轉嫁主體性。」此種語言策略常見於政治人物在公開道歉、危機處理時,藉由塑造出「我也被太太罵」的情境,來模糊問題本質。
「老婆」變成庶民代表?用來柔化權力階級的鋒芒。這種說法還有另一層效果——將「老婆」塑造成與高位政治人物形成對比的庶民角色。
透過這樣的對比,不僅柔化事件的嚴肅性,還可能讓觀眾產生「可親」「接地氣」的錯覺。平山亮指出,這種語言策略已根植於性別與階級結構之中,掩蓋了男性對家務與情緒勞動的不平等態度。
平山亮進一步舉例,曾有日本農林水產大臣以「太太為了米罵我」來回應爭議——因為食物與家庭被視為「女性的事務」,就算被罵也不會威脅男性權力。
然而,若問題涉及國防或外交等傳統「男性領域」,政治人物就不敢再搬出太太作擋箭牌,因為那會危及其專業與權威形象。這正反映了男性對性別角色的選擇性運用,只在不危害主導地位時才願意「被念」。
幽默背後是長期對女性勞動的輕視!「老婆罵我像媽媽念小孩」,這種語氣雖常被笑稱「可愛」「家庭和諧」,但其實正是對女性長期承擔家務與情緒調節角色的理所當然視角所造成的結果。
平山亮認為,這樣的敘事習慣,是男性主導社會長期累積的權力語言,「它不僅卸責,也維繫了一種性別階序的穩定運作方式。」
不過這套話術的「魔法」正在減弱。平山亮觀察到,日本社會近年來對這類說法的接受度明顯下降,越來越多人開始質疑「老婆罵我了」這種表述背後的性別隱喻。平山亮認為,當社會對性別不平等與情緒勞動有更多認識時,這種表面幽默、實則卸責的語言策略將難以繼續被視為「沒事的小插曲」。
相關文章
石破茂「年底前一定普發現金」 日網友嘆:行政費先燒3兆日圓還沒效果